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5-25页 |
·环境安全的内涵 | 第15-17页 |
·环境安全预警的内涵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22页 |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应用价值 | 第22-24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环境安全预警基础理论 | 第25-35页 |
·环境安全理论 | 第25-2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8页 |
·战略环境评价理论 | 第28-30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30-33页 |
·环境伦理学理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区域概况与环境问题 | 第35-51页 |
·概况 | 第35-37页 |
·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7-51页 |
·能源和碳排放 | 第37-41页 |
·水资源 | 第41页 |
·水环境 | 第41-44页 |
·土地利用 | 第44-45页 |
·湿地生态系统 | 第45页 |
·工业废气 | 第45-47页 |
·动植物种类及数量 | 第47-48页 |
·自然灾害 | 第48-49页 |
·生物入侵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影响黄三角区域环境安全的主要驱动因素剖析 | 第51-72页 |
·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 第51-56页 |
·区域整体综合发展水平 | 第51-52页 |
·区域内部综合发展水平 | 第52-56页 |
·产业结构演变 | 第56-59页 |
·区域整体产业结构演变 | 第56-57页 |
·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差异 | 第57-59页 |
·工业内部结构 | 第59-63页 |
·主导产业 | 第59-62页 |
·高新技术产业 | 第62-63页 |
·城市发展水平 | 第63-70页 |
·城市化发展回顾 | 第63-65页 |
·城市人口规模及密度 | 第65-68页 |
·城市体系结构 | 第68-69页 |
·城市建成区面积 | 第69-70页 |
·文化背景及文化素质 | 第70-72页 |
第五章 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安全预警评价模型的确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72-82页 |
·预警模型 | 第72页 |
·构建原则 | 第72-74页 |
·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74-79页 |
·预警评价模型的确立 | 第79-80页 |
·确定预警指标权重 | 第79-80页 |
·计算预警指数 | 第80页 |
·确定安全度 | 第80页 |
·预警区间和预警标准的设计 | 第80-82页 |
第六章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安全预警实例研究—以东营和滨州为例 | 第82-94页 |
·环境预警的评价方法 | 第82-88页 |
·建立预警指标体系 | 第82-83页 |
·确定预警指标权重 | 第83-85页 |
·选取收集相关资料 | 第85-86页 |
·确定预警标准 | 第86页 |
·预警结果 | 第86-88页 |
·预警结果分析评价 | 第88-94页 |
·预警结果分析 | 第88-92页 |
·环境预警结论 | 第92-94页 |
第七章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 第94-99页 |
·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 第94页 |
·优化土地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 第94-95页 |
·加强生物入侵防治措施 | 第95页 |
·构建核心城市带 | 第95-96页 |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 第96-97页 |
·强化科技支撑体系 | 第97页 |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 第97-9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9-103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9-101页 |
·建议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3-11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