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心电采集与处理平台的研究和开发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胎心电检测与分离方法的发展 | 第11页 |
·测试数据 | 第11-12页 |
·本文所做的工作以及内容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胎心电分离的相关算法 | 第14-26页 |
·自适应消噪法 | 第14-17页 |
·匹配滤波法 | 第17-18页 |
·小波变换 | 第18-19页 |
·盲信号处理 | 第19-25页 |
·盲源分离 | 第20-21页 |
·ICA独立分量分析 | 第21-22页 |
·FASTICA算法 | 第22-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胎心电信号采集与分离平台的硬件设计 | 第26-47页 |
·平台总体设计 | 第26页 |
·系统控制模块设计 | 第26-33页 |
·LPC2368 微控制芯片简介 | 第26-28页 |
·系统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第28-32页 |
·复位电路设计 | 第29页 |
·供电电路设计 | 第29页 |
·USB外设电路设计 | 第29-30页 |
·UART电路设计 | 第30-31页 |
·点阵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 第31页 |
·JTAG电路设计 | 第31-32页 |
·LPC2368 运行时钟设置 | 第32-33页 |
·模数转换模块设计 | 第33-36页 |
·TLC3574 简介 | 第33-34页 |
·模数转换芯片控制及时序分析 | 第34-36页 |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第36-39页 |
·TMS320C6713 数字信号处理器 | 第36-37页 |
·数据处理模块电路设计 | 第37-38页 |
·复位电路设计 | 第37页 |
·外部晶振电路设计 | 第37-38页 |
·电源电路设计 | 第38页 |
·TMS320C6713 运行时钟配置 | 第38-39页 |
·模块间通信接口设计 | 第39-46页 |
·系统控制模块与模数转换模块间通信接口设计 | 第40-41页 |
·SPI接口简介 | 第40-41页 |
·SPI接口设计 | 第41页 |
·系统控制模块与数据处理模块间通信接口设计 | 第41-46页 |
·USB传输方案 | 第41-43页 |
·UART传输方案 | 第43-44页 |
·数据封装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胎心电信号采集与分离平台的软件设计 | 第47-74页 |
·系统控制模块的软件平台设计 | 第47-51页 |
·软件运行时序分析 | 第47-48页 |
·操作系统 | 第48-51页 |
·μC/OS-II简介 | 第48-49页 |
·基于μC/OS-II的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第49-51页 |
·数据处理模块的软件平台设计 | 第51-73页 |
·McBSP实现数据的接收与发送 | 第51-53页 |
·信号处理方法的软件实现 | 第53-62页 |
·基于自适应消噪的胎心电信号提取的软件实现 | 第54-57页 |
·基于FASTICA的胎心电信号提取的软件实现 | 第57-60页 |
·软件优化 | 第60-62页 |
·数据处理软件框架平台的实现 | 第62-73页 |
·DSP/BIOS | 第62页 |
·XDAIS算法标准 | 第62-65页 |
·RF5 参考框架 | 第65-68页 |
·软件平台框架的创建 | 第68-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件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