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降糖颗粒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1-22页 |
第一节 中医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一、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第11-13页 |
二、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 第13-15页 |
三、总结 | 第15页 |
第二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第15-22页 |
一、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 | 第15-16页 |
二、糖尿病肾病发病机理研究 | 第16-19页 |
三、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特点 | 第19页 |
四、糖尿病肾病的西医治疗 | 第19-22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2-29页 |
一、病例选择 | 第22-25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22-24页 |
(三) 纳入标准 | 第24页 |
(四) 排除标准 | 第24-25页 |
(五)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第2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5页 |
(一) 对照组 | 第25页 |
(二) 治疗组 | 第25页 |
(三) 对症治疗 | 第25页 |
(四) 疗程 | 第25页 |
三、观察指标 | 第25-26页 |
(一) 疗效性指标 | 第25-26页 |
(二) 安全性观察 | 第26页 |
四、疗效评价标准 | 第26-27页 |
(一) 疾病总体疗效判定标准 | 第26页 |
(二) 早期糖尿病肾病指标判定标准 | 第26页 |
(三) 糖尿病指标判定标准 | 第26页 |
(四) 中医症候疗效判断标准 | 第26-27页 |
(五) 不良反应观测 | 第27页 |
五、统计学方法 | 第27页 |
六、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29-35页 |
一、一般资料 | 第29-31页 |
(一) 研究对象来源 | 第29页 |
(二) 治疗前两组性别比较 | 第29页 |
(三) 治疗前两组年龄比较 | 第29页 |
(四) 治疗前两组糖尿病病程比较 | 第29页 |
(五) 治疗前两组主要并发症比较 | 第29-30页 |
(六) 治疗前两组主要症状体征比较 | 第30页 |
(七) 治疗前两组早期肾功能指标 | 第30页 |
(八) 治疗前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 | 第30-31页 |
(九) 治疗前两组血脂的比较 | 第31页 |
二、研究结果 | 第31-35页 |
(一) 早期DN总疗效分析 | 第31页 |
(二) 中医症候疗效 | 第31-33页 |
(三) 两组治疗前后早期肾功能指标的比较 | 第33页 |
(四)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 | 第33-34页 |
(五)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35-39页 |
一、关于参芪降糖颗粒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思路 | 第35页 |
二、关于参芪降糖颗粒 | 第35-36页 |
(一) 药物组成 | 第35页 |
(二) 功效与适应症 | 第35页 |
(三) 组方分析 | 第35-36页 |
三、研究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一) 总体疗效的改善 | 第36-37页 |
(二) 临床症状的改善 | 第37页 |
(三) 对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的影响 | 第37页 |
(四) 对糖代谢的影响 | 第37-38页 |
(五) 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 第38页 |
(六) 毒副作用 | 第38页 |
四、存在不足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附录 | 第44-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