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仪表、航空设备、飞行控制与导航论文--飞行控制系统与导航论文--飞行控制论文

基于回馈递推方法的近空间飞行器鲁棒自适应控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7页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6-18页
     ·背景第16-17页
     ·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非线性控制方法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第18-23页
     ·增益预置第18-19页
     ·反馈线性化第19-20页
     ·动态逆第20页
     ·滑模控制第20-21页
     ·回馈递推方法第21-23页
   ·不确定系统控制方法研究现状第23-25页
     ·鲁棒控制第24页
     ·自适应控制第24-25页
     ·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的结合第25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5-27页
第二章 近空间飞行器飞行运动数学模型及分析第27-40页
   ·引言第27页
   ·近空间飞行器的几何模型和操纵第27-29页
   ·近空间飞行器6 自由度非线性数学模型第29-31页
     ·基本假设第29页
     ·常用坐标系定义第29-30页
     ·近空间飞行器的数学模型第30-31页
   ·空气动力和力矩模型第31页
   ·发动机推力模型第31-34页
   ·I_(xx) , I_(yy) , I_(zz) 以及X_(cg) 模型第34页
   ·近空间飞行器的开环特性分析第34-37页
   ·控制器模型的建立第37-39页
   ·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基于全调节径向基神经网络的积分回馈递推飞行控制第40-63页
   ·引言第40-41页
   ·基于回馈递推方法的纵向飞行控制第41-52页
     ·近空间飞行器纵向运动模型描述第41-43页
     ·纵向运动模型坐标转换第43-47页
     ·控制器设计及稳定性分析第47-49页
     ·近空间飞行器纵向运动仿真第49-52页
   ·基于全调节径向基神经网络的积分回馈递推方法第52-62页
     ·问题陈述第52-53页
     ·控制器设计第53-56页
     ·控制器稳定性分析第56-58页
     ·近空间飞行器纵向运动仿真第58-62页
   ·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基于动态面的变增益自适应回馈递推飞行控制第63-75页
   ·引言第63页
   ·问题提出第63-64页
   ·基于动态面的变增益自适应回馈递推方法第64-71页
     ·控制器设计第64-67页
     ·控制器稳定性分析第67-71页
   ·近空间飞行器纵向运动仿真第71-74页
   ·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基于模糊系统的快速自适应回馈递推飞行控制第75-92页
   ·引言第75页
   ·基于T-S 模糊系统及小增益定理的快速自适应回馈递推方法第75-85页
     ·T-S 模糊系统第76页
     ·小增益定理及其引理第76-78页
     ·控制器设计第78-80页
     ·控制器稳定性分析第80-83页
     ·近空间飞行器协调转弯仿真第83-85页
   ·基于模糊系统的快速自适应回馈递推方法第85-91页
     ·控制器设计第85-87页
     ·控制器稳定性分析第87-89页
     ·近空间飞行器协调转弯仿真第89-91页
   ·小结第91-92页
第六章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自适应回馈递推飞行控制第92-117页
   ·引言第92页
   ·基于模糊干扰观测器的自适应回馈递推方法第92-103页
     ·问题提出第93页
     ·模糊干扰观测器的设计第93-96页
     ·基于模糊干扰观测器的回馈递推方法第96-100页
     ·控制器性能分析第100-101页
     ·近空间飞行器姿态运动仿真第101-103页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干扰观测器的自适应回馈递推方法第103-115页
     ·模糊神经网络第103-105页
     ·模糊神经网络干扰观测器的设计第105-107页
     ·基于模糊神经干扰观测器的回馈递推方法第107-112页
     ·近空间飞行器姿态运动仿真第112-115页
   ·小结第115-117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7-119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第117-118页
   ·展望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5-136页
附录A 纵向模型坐标变换微分方程第136-138页
附录B 模糊神经网络的隶属度函数偏微分方程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副产品包装厂产供销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研究--以新市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