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研究--以新市镇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第9-10页 |
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4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理论分析 | 第16-24页 |
1 现行小城镇规划分析 | 第16-18页 |
·小城镇规划步骤的研究 | 第16页 |
·小城镇规划的内容 | 第16-17页 |
·小城镇规划存在的弊端 | 第17页 |
·进行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迫切需求 | 第17-18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 第18-19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8页 |
·生态承载力理论 | 第18-1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页 |
3 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步骤与创新 | 第19-24页 |
·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步骤 | 第19-23页 |
·确定任务及目标 | 第19-20页 |
·调查、收集资料 | 第20页 |
·生态评价 | 第20页 |
·生态功能分区 | 第20-21页 |
·制定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方案 | 第21-23页 |
·保障措施 | 第23页 |
·创新研究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实证分析 | 第24-51页 |
1 新市镇概况 | 第24-25页 |
·区位概况 | 第24-25页 |
·自然条件 | 第25页 |
·产业经济 | 第25页 |
2 生态评价 | 第25-29页 |
·生态足迹的公式 | 第25-26页 |
·生态足迹单位 | 第26-27页 |
·评价过程 | 第27-29页 |
·评价结果 | 第29页 |
3 规划目标 | 第29-30页 |
4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分 | 第30-33页 |
·区划的依据 | 第30页 |
·分区结果 | 第30-33页 |
5 规划方案 | 第33-49页 |
·生态伦理规划 | 第33-38页 |
·生态意识规划 | 第33-34页 |
·适度人口规划 | 第34-38页 |
·生态产业规划 | 第38-42页 |
·生态农业规划 | 第38-40页 |
·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 第40-42页 |
·环境防治规划 | 第42-49页 |
·水环境综合规划 | 第42-44页 |
·大气环境综合规划 | 第44-45页 |
·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规划 | 第45-48页 |
·环境保护规划 | 第48-49页 |
6 生成新市镇生态环境规划图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保障体系 | 第51-53页 |
1 法律和制度保障 | 第51页 |
2 组织与管理保障 | 第51-52页 |
3 资金保障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6页 |
1 讨论 | 第53页 |
2 结论 | 第53-54页 |
3 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