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档案公开的管理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第二节 档案公开的相关概念 | 第10-14页 |
一、档案的含义 | 第10-12页 |
二、档案公开的内容 | 第12-14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第四节 基本内容和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档案公开的法理依据 | 第18-22页 |
第一节 法律依据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 第19-20页 |
二、档案双元价值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我国档案公开的发展和存在问题 | 第22-33页 |
第一节 我国档案公开的历史发展 | 第22-24页 |
一、专制集权下档案封闭 | 第22页 |
二、档案开放原则的确立到档案公开实际操作 | 第22-23页 |
三、档案公开内涵的拓展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我国档案公开的存在问题 | 第24-33页 |
一、档案公开数量有限 | 第24页 |
二、档案公开范围有限 | 第24-27页 |
三、档案公开手续的限制 | 第27-29页 |
四、档案公开方式的局限 | 第29-30页 |
五、档案公开救济途径的缺乏 | 第30-31页 |
六、其他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我国档案公开局限性的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第一节 传统文化观念的障碍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法律法规制度的制约 | 第34-37页 |
一、档案法律法规的局限 | 第34-35页 |
二、国家保密范围和解密制度的制约 | 第35页 |
三、档案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两种体制并存的不协调 | 第35-37页 |
第三节 其他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 | 第37-38页 |
二、档案管理、技术水平的缺陷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美国档案公开的考察与启示 | 第39-48页 |
第一节 美国档案公开考察 | 第39-43页 |
一、美国档案公开的起源与发展 | 第39-41页 |
二、美国《信息自由法》对档案开放利用的影响 | 第41页 |
三、美国档案的解密、降密制度 | 第41-42页 |
四、美国档案公开的相对性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美国档案公开的启示 | 第43-48页 |
一、档案公开的基本原则 | 第43-44页 |
二、档案公开的程序 | 第44-45页 |
三、档案公开的法律制度 | 第45页 |
四、档案开放的期限和范围 | 第45-46页 |
五、档案公开的技术水平 | 第46-48页 |
第六章 我国档案公开路径选择 | 第48-60页 |
第一节 形成全社会档案公开意识 | 第48-50页 |
一、确立知情权理念 | 第48-49页 |
二、确立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开放意识 | 第49页 |
三、树立为民服务理念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引入信息密级标准 | 第50-52页 |
第三节 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体制 | 第52-53页 |
第四节 修改完善档案法律法规 | 第53-56页 |
一、确立“利用为目的,保管为基础”的立法理念 | 第53-54页 |
二、界定内容细化、解释范围扩大 | 第54页 |
三、结合 《条例》 统一相关概念 | 第54页 |
四、解除对馆藏档案开放期的限制 | 第54-55页 |
五、设置救济途径 | 第55页 |
六、统一档案管理体系 | 第55-56页 |
第五节 做好划控开放、解密、降密工作 | 第56-58页 |
一、做好馆藏档案划控开放工作 | 第56-57页 |
二、形成科学的解密降密制度 | 第57-58页 |
第六节 加快档案现代化建设 | 第58-60页 |
一、室藏、馆藏档案数字化 | 第58-59页 |
二、多渠道公开档案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