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漫瀚调的名称界定 | 第10-11页 |
(二) 漫瀚调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研究意义 | 第11页 |
2、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 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14-16页 |
1、研究对象 | 第14页 |
2、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3、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准格尔旗漫瀚调生成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历史发展轨迹 | 第16-22页 |
·准格尔旗漫瀚调生成的文化生态环境 | 第16-18页 |
·自然地理生态环境 | 第16-17页 |
·社会人文生态环境 | 第17-18页 |
·准格尔旗漫瀚调的历史发展轨迹 | 第18-22页 |
·萌芽期 | 第19页 |
·发展、成熟期 | 第19-20页 |
·转型、冲击期 | 第20页 |
·保护、创新期 | 第20-22页 |
二、准格尔旗漫瀚调的音乐形态特征 | 第22-63页 |
·准格尔旗漫瀚调的音阶调式 | 第22-35页 |
·单一调式 | 第23-25页 |
·调式色彩音的运用 | 第25-29页 |
·调式交替 | 第29-35页 |
·准格尔旗漫瀚调的旋律形态及发展手法 | 第35-44页 |
·旋律音调的连结形态 | 第35-37页 |
·旋律音调的句接形态 | 第37-41页 |
·旋律发展手法 | 第41-44页 |
·准格尔旗漫瀚调的曲体结构 | 第44-56页 |
·两句体乐段结构 | 第44-48页 |
·四句体乐段结构 | 第48-51页 |
·三句体乐段结构 | 第51-52页 |
·五句体乐段结构 | 第52-54页 |
·六句体乐段结构 | 第54-56页 |
·准格尔旗漫瀚调的腔词结构关系 | 第56-63页 |
·腔词句式关系 | 第56-60页 |
·腔词段落关系 | 第60-63页 |
三、准格尔旗漫瀚调与其它相近歌种之关系 | 第63-94页 |
·准格尔旗漫瀚调与准格尔旗原生态蒙古民歌之比较 | 第63-72页 |
·曲名相同曲调大同小异 | 第63-67页 |
·曲名不同曲调大同小异 | 第67-69页 |
·曲名不同曲调也不尽相同 | 第69-72页 |
·准格尔旗漫瀚调与陕西府谷信天游、山西河曲山曲之比较 | 第72-83页 |
·流传区域的比较 | 第72页 |
·歌词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的比较 | 第72-74页 |
·音阶调式的比较 | 第74-76页 |
·曲体结构的比较 | 第76-77页 |
·旋律的比较 | 第77-82页 |
·演唱和伴奏的比较 | 第82-83页 |
·准格尔旗漫瀚调与二人台音乐之比较 | 第83-92页 |
·音阶调式的比较 | 第83页 |
·曲体结构的比较 | 第83-87页 |
·旋律的比较 | 第87-90页 |
·伴奏的比较 | 第90-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四、准格尔旗漫瀚调的传承方式及其生存现状 | 第94-105页 |
·准格尔旗漫瀚调的传承方式 | 第94-99页 |
·家族亲缘传承 | 第94-96页 |
·师徒授受传承 | 第96-98页 |
·社会民俗传承 | 第98-99页 |
·准格尔旗漫瀚调的生存现状 | 第99-105页 |
结语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8页 |
附录一 访谈 | 第108-112页 |
附录二 主要采访对象简介 | 第112-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