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植物基因组研究 | 第14-20页 |
·遗传标记 | 第15页 |
·作图群体 | 第15-16页 |
·遗传图谱的制作 | 第16-18页 |
·基因定位 | 第18页 |
·基因分离克隆 | 第18-20页 |
·作物数量性状的研究 | 第20-23页 |
·数量性状与经典数量遗传学 | 第20-21页 |
·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兴起 | 第21页 |
·数量性状位点的分子标记定位 | 第21-23页 |
·QTL定位方法 | 第22-23页 |
·QTL作图软件 | 第23页 |
·基因组研究对作物遗传改良的影响 | 第23-26页 |
·研究遗传多样性,构建核心种质 | 第23-25页 |
·基因鉴定 | 第25页 |
·人工定向变异与基因交流 | 第25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5-26页 |
·基因聚合 | 第26页 |
·杂种优势及其遗传机理研究 | 第26-32页 |
·杂种优势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 第26-28页 |
·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 | 第28页 |
·杂合性与杂种优势 | 第28页 |
·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分析 | 第28-30页 |
·基因表达调控与杂种优势 | 第30页 |
·杂种优势研究与作物遗传改良 | 第30-32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永久F_2”群体构建及其实现 | 第33-34页 |
·试验基础群体 | 第33页 |
·群体设计 | 第33页 |
·“永久F_2”群体构建的实现 | 第33页 |
·试验群体与田间种植 | 第33-34页 |
·假杂种鉴别 | 第34页 |
·性状调查与考察 | 第34页 |
·群体基因型分析 | 第34-36页 |
·DNA抽提 | 第34-35页 |
·标记筛选 | 第35页 |
·RFLP分析 | 第35页 |
·SSR分析 | 第35页 |
·基因型记载 | 第35-36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6-38页 |
·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杂合度 | 第36页 |
·连锁图谱构建 | 第36页 |
·考种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农艺性状QTL定位及其效应分析 | 第37页 |
·杂种优势值的QTL定位 | 第37页 |
·上位性检测 | 第37-3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8-136页 |
·汕优63“永久F_2”群体构建 | 第38-46页 |
·群体构建与评价 | 第38-39页 |
·分子标记等位基因频率及偏分离位点 | 第39页 |
·群体基因型组成的推测 | 第39-43页 |
·分子标记连锁图 | 第43-46页 |
·汕优63“永久F_2”群体农艺性状分析 | 第46-94页 |
·性状表现 | 第46-53页 |
·“永久F_2”群体性状分离及杂种优势表现 | 第46页 |
·年度间性状变异分析 | 第46-51页 |
·农艺性状相关 | 第51-53页 |
·农艺性状QTL分析 | 第53-69页 |
·产量性状QTL分析 | 第53-58页 |
·抽穗期和株高QTL分析 | 第58-59页 |
·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 第59-69页 |
·基因型杂合性与性状表现的关系 | 第69-70页 |
·上位性检测 | 第70-94页 |
·上位性互作真实存在 | 第70-73页 |
·不同性状的上位性互作对数 | 第73-74页 |
·上位性互作的类型 | 第74-75页 |
·上位性的多效性 | 第75页 |
·上位性对单位点效应的影响 | 第75-94页 |
·“永久F_2”群体杂种优势分析 | 第94-136页 |
·性状杂种优势表现 | 第94-99页 |
·“永久F_2”群体杂种优势分离 | 第94页 |
·杂种优势相关 | 第94-99页 |
·杂种优势与基因型杂合性的关系 | 第99页 |
·杂种优势的QTL分析 | 第99-114页 |
·杂种优势的QTL定位 | 第99-111页 |
·杂种优势位点与性状QTL的比较 | 第111-114页 |
·杂种优势的上位性检测 | 第114-136页 |
·杂种优势上位性互作的种类和数量 | 第114-117页 |
·不同性状杂种优势互作 | 第117页 |
·杂种优势上位性互作的特征 | 第117-136页 |
5 讨论 | 第136-146页 |
·“永久F_2”群体与其它试验群体的比较 | 第136-137页 |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 第137页 |
·QTL的真实性 | 第137-138页 |
·QTL的遗传效应 | 第138-140页 |
·上位性互作及其对杂种优势的影响 | 第140-141页 |
·杂种优势位点与杂种优势 | 第141-146页 |
6 小结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2页 |
附录 | 第162-177页 |
附录Ⅰ “永久F_2”群体 | 第162页 |
附录Ⅱ 试剂和溶液配方 | 第162-165页 |
附录Ⅲ 实验操作指南 | 第165-173页 |
Protocol 1 Plant DNA Extraction (CTAB Method) | 第165-166页 |
Protocol 2 Rapid Isolation of Rice DNA for PCR Analysis | 第166页 |
Protocol 3 Digesting DNA for Southern Blotting | 第166-167页 |
Protocol 4 Southern Blotting onto Hybond-N~+ Membrane | 第167-168页 |
Protocol 5 Probe Radiolabelling | 第168-169页 |
Protocol 6 Hybridization | 第169页 |
Protocol 7 Microsatellite polymorism analysis with PCR | 第169-171页 |
Protocol 8 Silver staining | 第171-173页 |
附录Ⅳ 简历 | 第173-177页 |
致谢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