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乙烯和植物胁迫应答反应 | 第12-15页 |
·植物中乙烯的生物合成与调控 | 第12-13页 |
·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 第13-14页 |
·烯在植物胁迫应答中的功能 | 第14-15页 |
·ERF转录因子与植物胁迫应答 | 第15-18页 |
·ERF类转录因子 | 第15-16页 |
·ERF类转录因子应答植物胁迫 | 第16-18页 |
·ERF转录因子偶联多个信号途径 | 第18页 |
·植物ERF抑制子和负调控因子的作用及其机理 | 第18-1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0-48页 |
·实验材料 | 第20-26页 |
·植物材料及其种植培养 | 第20页 |
·试剂 | 第20页 |
·菌株及质粒 | 第20-21页 |
·引物 | 第21-24页 |
·水稻酵母表达文库的构建 | 第24-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48页 |
·实验所用基本培养基的配制 | 第26页 |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 第26-27页 |
·植物总RNA的提取 | 第27页 |
·cDNA第一链的制备 | 第27-28页 |
·基因克隆 | 第28-31页 |
·载体构建 | 第31-33页 |
·农杆菌电击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 第33页 |
·OsDERF1的亚细胞定位 | 第33页 |
·OsDERF1激活特性分析(酵母中) | 第33-35页 |
·OsDERF1的结合特性分析 | 第35-39页 |
·OsDERF1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39页 |
·转基因材料的获得 | 第39-42页 |
·水稻酵母表达文库的筛选 | 第42-43页 |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 | 第42页 |
·文库的转化及筛选 | 第42-43页 |
·P-半乳糖苷酶印迹试验 | 第43页 |
·酵母双杂筛得的阳性菌的质粒的提取与序列分析 | 第43页 |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 第43-45页 |
·焚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 第45页 |
·相关生理实验 | 第45-48页 |
第三章 OsDERF1的特性分析 | 第48-53页 |
·OsDERF1序列分析 | 第48-49页 |
·OsDERF1的细胞定位 | 第49-50页 |
·OsDERF1的DNA结合特性分析 | 第50-51页 |
·OsDERF1蛋白的纯化 | 第50页 |
·EMSA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OsDERF1的激活特性分析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OsDERF1提高水稻干旱耐性的分子机制 | 第53-74页 |
前言 | 第53页 |
·OsDERF1受干旱、乙烯和ABA诱导表达 | 第53-55页 |
·转基因材料的创建和鉴定 | 第55-57页 |
·OsDERF1调控水稻对干旱的抗性 | 第57-59页 |
·OsDERF1通过调控渗透调节物负调控水稻对干旱的耐受性 | 第59-60页 |
·OsDERF1激活逆境相关的抑制子的表达、负调控逆境相关的功能基因的表达 | 第60-63页 |
·OsDERF1负调控乙烯合成 | 第63-64页 |
·OsDERF1能够直接结合ERF转录抑制子的启动子区域 | 第64-66页 |
·OsAP2-39和OsERF3抑制乙烯合成,负调控干旱胁迫反应 | 第66-67页 |
·ACC能够恢复OsERF3过表达材料的干旱敏感表型 | 第67-68页 |
·OsERF3蛋白能够结合GCC BOX、DRE等元件 | 第68-69页 |
·OsDERF1不影响水稻发育及产量等性状 | 第69-71页 |
·讨论 | 第71-74页 |
第五章 OsDERF1互作蛋白的筛选 | 第74-79页 |
·OsDERF1相互作用蛋白的鉴定与生化分析 | 第74-78页 |
·Clotech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74页 |
·水稻cDNA文库的构建 | 第74页 |
·OsDERF1诱饵蛋白载体的构建和互作蛋白的筛选 | 第74页 |
·酵母双杂筛选结果 | 第74-75页 |
·DEIP1细胞定位及与OsDERF1的共定位 | 第75-76页 |
·DEIP1的表达模式 | 第76-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79页 |
·创新点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作者简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