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导论 | 第7-27页 |
第一节 比较文学与“民族”“国家”叙事 | 第7-12页 |
第二节 从“想象的共同体”到“华夏边缘” | 第12-19页 |
第三节 “现代化”语境中的“边缘”叙述与主体建构 | 第19-27页 |
第一章 “寻根”思潮与少数族群位置上的中国 | 第27-53页 |
第一节 化“缘”为“源”的需求与可能 | 第27-35页 |
第二节 “声音的替代” | 第35-46页 |
第三节 无法恢复的时间 | 第46-53页 |
第二章 重写“长城边疆”与对话东方学:张承志的意义 | 第53-95页 |
第一节 “学者型”作家的意味 | 第53-59页 |
第二节 走出“影响的焦虑” | 第59-70页 |
第三节 在两种民族叙事之间 | 第70-83页 |
第四节 走向“地中海边界” | 第83-95页 |
第三章 从塞外到海外:两幅共同体舆图 | 第95-122页 |
第一节 “虚构”共同体的方法 | 第95-103页 |
第二节 地缘伤痛与历史困境 | 第103-111页 |
第三节 内外转换之旅 | 第111-122页 |
第四章 上海怀旧与“中心”/“边缘”的再规划 | 第122-153页 |
第一节 作为象征的“香港”:神话与反神话的视点 | 第122-133页 |
第二节 重生的主体与“文化中国”的本土化 | 第133-145页 |
第三节 区隔他者与再造边缘 | 第145-153页 |
第五章 作为历史和阶级修辞的东北表述 | 第153-172页 |
第一节 “北方”的内与外 | 第153-157页 |
第二节 节日仪式中的“都市外乡人” | 第157-164页 |
第三节 变奏与整合 | 第164-172页 |
结语 | 第172-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4页 |
致谢 | 第184-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