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民族器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中国民族器乐论文--弹拨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琵琶论文

林石城琵琶教学理论的发展轨迹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导言第13-16页
 一、研究缘起第13-14页
 二、研究方法第14页
 三、研究过程及目的第14-16页
第一章 林石城简介第16-30页
 第一节 人生经历第16-18页
 第二节 艺术成就第18-28页
  一、人才培养第18-19页
  二、改编及创作的琵琶曲第19-21页
  三、录制的主要唱片、磁带、CD、VCD专辑第21-22页
  四、著作及整理出版的书谱第22-25页
  五、发表的文章第25-28页
 第三节 社会贡献及荣誉第28-30页
第二章 林石城琵琶教学理论发展的三大历史时期第30-39页
 第一节 影响林石城琵琶教学理论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因素第30-33页
  一、地理环境第30-31页
  二、人文环境第31-32页
  三、时代背景第32页
  四、中国传统文化第32页
  五、学习经历第32-33页
 第二节 林石城琵琶教学理论的形成时期第33-36页
  一、形成时期综述第33-36页
  二、形成时期特点第36页
 第三节 林石城琵琶教学理论的发展时期第36-38页
  一、发展时期综述第36-37页
  二、发展时期特点第37-38页
 第四节 林石城琵琶教学理论的完善时期第38-39页
  一、完善时期综述第38页
  二、完善时期特点第38-39页
第三章 林石城三本琵琶教材的比较研究第39-58页
 第一节 《琵琶三十课》第39-48页
  一、概况第39-47页
  二、特点第47-48页
 第二节 《琵琶教学法》第48-53页
  一、概况第48-53页
  二、特点第53页
 第三节 《琵琶教材》第53-56页
  一、概况第53-55页
  二、特点第55-56页
 第四节 三本教材的比较第56-58页
  一、联系第56页
  二、教学对象第56页
  三、内容设置第56-58页
第四章 林石城琵琶教学理论的特点第58-69页
 第一节 科学性第58-64页
  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第58-59页
  二、注重左右手的协调配合第59-60页
  三、技法训练讲究由慢及快,逐步提高第60-61页
  四、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第61-63页
  五、指关节运动及手指灵活度的要求第63-64页
 第二节 系统性第64-66页
  一、知识体系与框架结构第64页
  二、琵琶演奏技法的训练第64-66页
 第三节 先进性第66-69页
  一、教材编撰方面第66页
  二、乐曲创作方面第66-67页
  三、教学理念第67-69页
第五章 林石城琵琶教学理论的现实意义第69-75页
 第一节 林石城琵琶教学理论对现代琵琶专业教育发展的影响第69-70页
 第二节 现代琵琶专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第70-75页
  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运用于琵琶教学中第70-71页
  二、培育多种类型的人才第71页
  三、加强琵琶技巧训练第71-72页
  四、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第72页
  五、以独奏为基本训练形式,多种演奏形式交织训练第72-73页
  六、加强传统乐曲的训练,涉及多类型的乐曲第73页
  七、大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第73-74页
  八、中西融合,保持民族特色第74-75页
结语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7页
致谢语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中间件的网格数据库访问与集成
下一篇:CDC25B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