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引言 | 第15页 |
·现代轿车车身设计方法 | 第15-18页 |
·概念设计阶段车身设计方法 | 第15-16页 |
·工程设计阶段车身设计方法 | 第16-18页 |
·新的与传统的车身开发过程的区别 | 第18页 |
·轿车车身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轿车车身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轿车车身结构分析 | 第20-22页 |
·轿车车身结构分析的历史回顾 | 第20页 |
·轿车车身结构分析的现状 | 第20-22页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结构有限元理论及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23-31页 |
·引言 | 第23页 |
·有限元方法基本理论 | 第23-27页 |
·线弹性体静力学问题 | 第23-25页 |
·线弹性体稳定问题 | 第25-26页 |
·弹性体振动问题 | 第26页 |
·求解的收敛问题 | 第26-27页 |
·有限元及现代有限元软件概述 | 第27-30页 |
·CAE概述 | 第27-28页 |
·CAE软件分类和应用状况 | 第28页 |
·ANSYS软件的简介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轿车车身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1-40页 |
·引言 | 第31页 |
·轿车车身有限元模型类型及建立的原则 | 第31-33页 |
·概念设计阶段的轿车车身有限元模型类型与建立的原则 | 第31-32页 |
·产品开发阶段的轿车车身有限元分析模型类型与建立原则 | 第32-33页 |
·轿车车身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基本过程 | 第33-39页 |
·单位制及材料的性能 | 第33-34页 |
·模型简化处理 | 第34-35页 |
·单元类型及单元特性 | 第35-36页 |
·模型规模的控制 | 第36-37页 |
·模型单元质量控制 | 第37-38页 |
·模型焊点处理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轿车车身结构有限元刚度分析 | 第40-52页 |
·引言 | 第40页 |
·轿车车身骨架刚度指标 | 第40-43页 |
·轿车车身骨架扭转刚度 | 第40-41页 |
·轿车车身弯曲刚度 | 第41-42页 |
·轿车门窗开口变形 | 第42-43页 |
·轿车车身静刚度模拟计算分析过程 | 第43-49页 |
·轿车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页 |
·轿车白车身静态扭转刚度模拟计算分析 | 第43-46页 |
·轿车白车身静态弯扭曲刚度模拟计算分析 | 第46-49页 |
·轿车车身刚度有限元分析模型的修正 | 第49-51页 |
·轿车车身刚度有限元分析模型的修正简介 | 第49页 |
·轿车车身刚度分析模型的修正简介 | 第49-50页 |
·轿车车身刚度分析模型修正方法与过程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轿车车身结构有限元动态分析 | 第52-62页 |
·引言 | 第52页 |
·模态分析求解方法 | 第52-53页 |
·轿车白车身模态分析 | 第53-58页 |
·轿车白车身模态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3页 |
·轿车白车身模态分析求解结果及其分析 | 第53-58页 |
·发动机罩模态分析研究 | 第58-61页 |
·发动机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发动机罩模态分析求解结果及分析 | 第59-60页 |
·结论分析及修改建议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车身刚度和模态实验 | 第62-81页 |
·实验的目的及要求 | 第62页 |
·实验设备 | 第62-64页 |
·白车身静态刚度试验 | 第64-73页 |
·静态刚度实验准备和测试原理 | 第64-65页 |
·静态刚度实验中约束及加载 | 第65-66页 |
·静态刚度实验中测点布置 | 第66-68页 |
·静态弯曲刚度实验结果及其处理 | 第68-70页 |
·静态扭转刚度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70-73页 |
·白车身模态试验 | 第73-80页 |
·模态实验测量方法 | 第73-74页 |
·模态实验测量准备工作 | 第74-76页 |
·模态实验数据采集 | 第76-77页 |
·模态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77-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轿车白车身灵敏度方法研究及分析应用 | 第81-89页 |
·引言 | 第81页 |
·轿车白车身模态修改及灵敏度计算分析研究 | 第81-86页 |
·模态修改及灵敏度计算的基本理论 | 第81-83页 |
·模态修改及灵敏度计算与应用分析 | 第83-86页 |
·轿车白车身静刚度分析研究 | 第86-88页 |
·轿车白车身刚度研究的意义 | 第86页 |
·轿车白车身主要零部件对车身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86-88页 |
·轿车白车身各部件对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的贡献率 | 第86页 |
·轿车白车身主要零部件对车身刚度的影响系数理论介绍 | 第86-87页 |
·轿车白车身零部件对静刚度的影响研究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0页 |
·研究结论 | 第89页 |
·工作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3页 |
硕士其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