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道家论文--庄子(庄周,公元前369~前286年)论文

《庄子》的道和言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在之外第8-16页
 一、本体第8-12页
  (一)、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之"原始体用"第8-10页
  (二)、佛教和程朱理学的的体用第10页
  (三)、西方近代以前的本体第10-11页
  (四)、以上三种体用观的比较第11-12页
 二、本源第12-13页
 三、规律第13页
 四、境界第13-14页
 五、本体与境界的关系第14-15页
 六、两条路第15-16页
第二章 对《庄子》"道"的描述——在路上第16-24页
 一、庄子的"道"不同于《庄子》的"道"第16-18页
 二、在有无之路上第18-20页
  (一)、从无到有的下降之路第18-19页
  (二)、从有返无的上升之路第19页
  (三)、有无之圆环之路第19-20页
 三、在天人之路上第20-21页
  (一)、从天到人的下降之路第20页
  (二)、从人返天的上升之路第20-21页
  (三)、天人圆环之路第21页
 四、在路上的逍遥第21-24页
  (一)、逍遥是一种悠游第21页
  (二)、悠游是一种自由第21-22页
  (三)、在路上的逍遥是真正的在路上第22-24页
第三章 对《庄子》"言"的描述——在那里第24-37页
 一、语言与言说第24-27页
  (一)、语言属于对象化的物的世界,它只是凝固于某一点的"在那里"第24-25页
  (二)、言说可使僵死的"在那里"活起来第25-27页
  (三)、《庄子》所揭示的两种合道的途径——理性化的负的言说和感性化的言说第27页
 二、理性化的负的言说第27-30页
  (一)、肯定第27页
  (二)、否定第27-29页
  (三)、忘:忘即是不执持第29页
  (四)、行在路上第29-30页
 三、感性化的言说第30-32页
  (一)、三言:"寓言"、"重言"、"卮言"的感性化性质第30-31页
  (二)、感性化的言说虽是物的领域,但与大道有更直接性的关联第31页
  (三)、语言、言说与"道"的关系第31-32页
 四、超越语言与言说,体悟大道第32-37页
  (一)、语言只是工具,而言说只有把语言当做工具,才可以最终得意忘言,直契大道第32-33页
  (二)、体悟大道的三种方式第33-35页
  (三)、三种体道的方式都是守一与不执的合一第35-37页
结束语 在哪里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40页
致谢第40-4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冯从吾讲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研究
下一篇:孔子荀子等级观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