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一、“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内涵及类型 | 第12-16页 |
(一)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内涵 | 第12-14页 |
1. “同课异构”的内涵 | 第12-13页 |
2.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内涵 | 第13-14页 |
(二)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类型 | 第14-16页 |
1. 多人同课异构 | 第14-15页 |
2. 一人同课异构 | 第15-16页 |
二、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实施的背景、理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6-23页 |
(一)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实施的背景 | 第16-18页 |
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 第16页 |
2.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 第16-17页 |
3.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第17-18页 |
(二)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实施的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1. 合作教学理论 | 第18-19页 |
2. 同伴互助理论 | 第19页 |
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4. 教育教学最优化理论 | 第20-21页 |
(三)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 挖掘教材内涵 | 第21-22页 |
2. 吸引学生兴趣 | 第22页 |
3. 提升教师水平 | 第22-23页 |
三、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实施原则、步骤及策略 | 第23-38页 |
(一)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实施原则 | 第23-25页 |
1. 启发式原则 | 第23-24页 |
2. 因材施教原则 | 第24-25页 |
3. 教学相长原则 | 第25页 |
(二)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实施步骤 | 第25-35页 |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第26-27页 |
2. 授课过程同中求异 | 第27-29页 |
3. 讨论反思中提升 | 第29-34页 |
4. 个体优化再加工 | 第34-35页 |
(三)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 | 第35-38页 |
1. 转变教师观念,引导主动参与 | 第35-36页 |
2. 加强合作精神,建立团队意识 | 第36-37页 |
3. 优化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热情 | 第37-38页 |
四、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评价及有效性 | 第38-42页 |
(一)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评价 | 第38-40页 |
1. 形成性评价 | 第38-39页 |
2. 比较评价 | 第39页 |
3. 团体评价 | 第39-40页 |
(二)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 第40-42页 |
1. 构建了合作、互动的教研模式 | 第40页 |
2.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 第40-41页 |
3. 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建设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一 | 第47-52页 |
附录二 | 第52-56页 |
附录三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