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2页 |
一、引言 | 第10-11页 |
二、几类氟离子化学传感器分子 | 第11-14页 |
三、氟离子化学传感器的响应机理 | 第14-19页 |
(一)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机制 | 第14-16页 |
(二) 光诱导能量转移机制 | 第16-18页 |
(三) 激基缔合物和激基复合物 | 第18页 |
(四) 分子间质子迁移和激发态质子迁移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22-43页 |
一、分子光化学和光物理基本原理 | 第22-26页 |
(一) 势能面 | 第22-23页 |
(二) 激发态的生成 | 第23-24页 |
(三) 激发态的衰变和态-态间的跃迁 | 第24-26页 |
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 第26-35页 |
(一) Schrodinger 方程和两个基本近似 | 第26-28页 |
(二) 闭壳层的Hartree-Fock-Roothaan 方程 | 第28-30页 |
(三) 组态相互作用(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CI) | 第30-31页 |
(四)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 第31-32页 |
(五)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ime Dependent-DFT) | 第32-35页 |
三、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和作用能分隔 | 第35-37页 |
(一) 长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Rayleigh-Schrodinger(RS)微扰理论 | 第36页 |
(二) 一般情形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微扰理论 | 第36-37页 |
(三) 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的分割 | 第37页 |
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37-40页 |
(一) 计算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的变分法和微扰法 | 第37-38页 |
(二) 大小一致性和基组一致性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氢键型氟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与F~-、Cl~-、Br~-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研究 | 第43-55页 |
一、引言 | 第43-44页 |
二、计算方法 | 第44页 |
三、结果和讨论 | 第44-51页 |
(一) 主/客体相互作用 | 第44-46页 |
(二) 激发态与光谱 | 第46-50页 |
(三) 几何结构分析 | 第50-51页 |
四、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硼中心路易斯酸型氟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研究 | 第55-69页 |
一、引言 | 第55-56页 |
二、计算方法 | 第56页 |
三、结果和讨论 | 第56-64页 |
(一) 主/客体相互作用 | 第56-60页 |
(二) 激发态与光谱 | 第60-62页 |
(三) 电子结构分析 | 第62-64页 |
四、结论 | 第64-69页 |
在学期间已(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