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 ·氧气浓度测定的意义 | 第10页 |
| ·检测氧气浓度的方法 | 第10-11页 |
| ·氧气传感材料―光化学氧传感器 | 第11-15页 |
| ·荧光指示剂的选择和设计 | 第12-14页 |
| ·载体的选择 | 第14-15页 |
| ·溶胶-凝胶化学 | 第15-18页 |
| ·溶胶凝胶法的特点 | 第15页 |
| ·溶胶凝胶法一般步骤 | 第15-17页 |
| ·溶胶凝胶法制备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及杂化方法 | 第17页 |
| ·溶胶凝胶法制备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在传感方面的应用 | 第17页 |
| ·有机改性溶胶-凝胶 | 第17-18页 |
| ·介孔分子筛的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 ·介孔分子筛的分类 | 第18-19页 |
| ·介孔分子筛MCM-41. 和SBA-15 | 第19页 |
| ·介孔分子筛的形成机理 | 第19-22页 |
| ·液晶模板机理 | 第19-20页 |
| ·协同作用机理 | 第20-21页 |
| ·电荷密度匹配机理 | 第21-22页 |
|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 第22页 |
| ·介孔分子筛的应用及前景 | 第22-24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24-25页 |
| 第二章、[Ru(bpy)_2(dppz)]~(2+)与不同载体组装氧气传感研究 | 第25-35页 |
| ·前言 | 第25页 |
| ·合成 | 第25-28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 ·荧光指示剂[Ru(bpy)_2(dppz)]~(2+)的合成 | 第26-27页 |
| ·介孔分子筛. MCM-41. 的合成 | 第27页 |
| ·[Ru(bpy)_2(dppz)]~(2+)与不同载体的组装 | 第27-28页 |
| ·复合材料的氧气传感实验 | 第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 ·[Ru(bpy)_2(dppz)]~(2+)在介孔分子筛MCM-41 内外表面的组装 | 第28-29页 |
| ·荧光指示剂在乙醇溶液和不同载体内的荧光行为 | 第29页 |
| ·复合材料的氧气传感实验对比研究 | 第29-34页 |
| ·氧气对复合材料发射光谱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复合材料的氧气传感Stern-Volmer 曲线 | 第30-32页 |
| ·复合材料对氧气的响应时间和稳定性 | 第32-33页 |
| ·复合材料的激发态强度衰减曲线 | 第33-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第三章、Ru-Dppz/介孔分子筛的氧气传感研究 | 第35-48页 |
| ·前言 | 第35页 |
|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5-36页 |
| ·荧光指示剂的合成 | 第36页 |
|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 | 第36-37页 |
| ·Ru-Dppz 与介孔分子筛的组装 | 第37页 |
| ·组装体氧气传感性能的测试实验 | 第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7页 |
| ·Ru-Dppz 在介孔分子筛内外表面的组装研究 | 第37-38页 |
| ·组装体的紫外-可见光谱 | 第38-39页 |
| ·组装体的发射光谱研究 | 第39-40页 |
| ·组装体的氧气传感实验 | 第40-44页 |
| ·氧气对组装体发射光谱的影响 | 第40-41页 |
| ·组装体的氧气传感Stern-Volmer 曲线 | 第41-42页 |
| ·组装体的激发态强度衰减曲线 | 第42页 |
| ·组装体对氧气的响应时间 | 第42-44页 |
| ·介孔分子筛孔道结构对组装体氧气传感性能的影响 | 第44-47页 |
| ·Ru-Dppz/SBA-15 组装体发射光谱研究 | 第44页 |
| ·对传感材料灵敏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对传感材料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