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符号说明 | 第14-16页 |
| 1 绪论 | 第16-26页 |
| ·我国能源结构及现状 | 第16-17页 |
| ·我国燃煤工业锅炉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23页 |
| ·我国工业锅炉的现状 | 第17-19页 |
| ·我国工业锅炉存在的问题 | 第19-23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第23-26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3-24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 2 工业锅炉炉内燃烧过程分析 | 第26-43页 |
| ·碳的燃烧过程 | 第26-27页 |
| ·煤在链条炉排上的燃烧过程 | 第27-30页 |
| ·链条炉排燃料的燃烧特性 | 第30-31页 |
| ·影响炉内燃烧效率的因素 | 第31-39页 |
| ·炉内工况对焦炭燃烧的影响 | 第31-35页 |
| ·强化燃烧的途径 | 第35-39页 |
| ·层燃炉燃烧的动力学稳定性分析 | 第39-40页 |
| ·飞灰形成的机理 | 第40-43页 |
| 3 提高锅炉热效率,降低烟尘排放的措施 | 第43-49页 |
| ·增加受热面,改进配风装置 | 第43-44页 |
| ·合理布置炉内结构,降低锅炉的初始排尘浓度,提高锅炉效率 | 第44-49页 |
| 4 炉内空气动力场试验原理 | 第49-51页 |
| 5 实验装置及试验过程 | 第51-57页 |
| ·实验设备 | 第51-52页 |
| ·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 第52-53页 |
| ·试验过程 | 第53-57页 |
| ·折烟墙形状改变的试验 | 第53-55页 |
| ·前后拱配合方式的试验 | 第55-56页 |
| ·“V”形炉底开度对降低锅炉初始排尘浓度影响的试验 | 第56-57页 |
| 6 试验数据处理及冷态动力场可视化处理过程 | 第57-61页 |
| ·利用Lagrange插值多项式进行试验中的数据优化处理 | 第57-58页 |
| ·试验数据处理及空气动力场的可视化处理 | 第58-59页 |
| ·试验数据处理 | 第58页 |
| ·空气动力场的可视化处理 | 第58-59页 |
| ·炉内空气动力场的旋度计算 | 第59-61页 |
| 7 试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61-75页 |
| ·折烟墙形状改变的试验结果分析 | 第61-68页 |
| ·分析方法说明 | 第61-62页 |
| ·折烟墙试验分析 | 第62-68页 |
| ·前后拱配合方式试验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 ·空气动力场图分析 | 第68-70页 |
| ·前拱高度对炉内燃烧和降低锅炉初始排尘浓度的影响 | 第70页 |
| ·“V”形炉底试验结果分析 | 第70-75页 |
| ·“V”形炉底试验理论分析 | 第70-71页 |
| ·“V”形炉底试验空气动力场图及旋度值分析 | 第71-73页 |
| ·“V”形炉底开度对炉内燃烧和降低锅炉初始排尘浓度的影响 | 第73-75页 |
| 8 结论 | 第75-77页 |
| 附录 | 第77-115页 |
| 附录1: 折烟墙试验数据所绘出的三维空气动力场图 | 第77-80页 |
| 附录2: 前后拱试验数据所绘出的三维空气动力场图 | 第80-82页 |
| 附录3: “V”形炉底试验数据所绘出的三维空气动力场图 | 第82-88页 |
| 附录4: 折烟墙试验流场旋度表 | 第88-104页 |
| (1) 燃烧室流场旋度表 | 第88-96页 |
| (2) 燃尽室流场旋度表 | 第96-104页 |
| 附录5: 前后拱配合试验流场旋度表 | 第104-107页 |
| 附录6: “V”形炉底试验流场旋度表 | 第107-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0-121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