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3-22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20页 |
·农田防护林树种选育的研究 | 第15-16页 |
·农田防护林结构的研究 | 第16页 |
·农田防护林效益的研究 | 第16-18页 |
·农田防护林胁地效应的研究 | 第18页 |
·农田防护林防护成熟的研究 | 第18-19页 |
·修枝试验的研究 | 第19-20页 |
·高标准农田林网的研究 | 第20页 |
·农田防护林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22-25页 |
·自然条件 | 第22-23页 |
·农田防护林网现状及问题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造林树种选择试验设计 | 第25页 |
·施肥试验设计 | 第25页 |
·修枝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林带更新方式试验设计 | 第26页 |
·调查方法 | 第26页 |
·林带调查方法 | 第26页 |
·小气候效应的测定 | 第26页 |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 第26页 |
·经济产量的调查 | 第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61页 |
·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技术研究 | 第28-52页 |
·树种选择的研究 | 第28-32页 |
·不同立地类型的树种选择 | 第28-29页 |
·不同立地条件树种选择优化评价 | 第29-31页 |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29-30页 |
·评价因子赋值 | 第30-31页 |
·不同树种的生长特性及栽植条件 | 第31-32页 |
·林网结构优化的研究 | 第32-40页 |
·林带走向 | 第32页 |
·网格大小 | 第32-34页 |
·林带行数 | 第34-36页 |
·林带株行距 | 第36-37页 |
·树种优化配置 | 第37-40页 |
·抚育管理技术的研究 | 第40-44页 |
·施肥效果分析 | 第40-41页 |
·修枝试验 | 第41-43页 |
·间伐试验 | 第43-44页 |
·更新技术的研究 | 第44-52页 |
·主要树种更新年龄的确定 | 第44-50页 |
·生长模型的选择 | 第44-47页 |
·防护成熟龄的确定 | 第47-48页 |
·数量成熟龄的确定 | 第48-49页 |
·工艺成熟龄的确定 | 第49-50页 |
·更新龄的确定 | 第50页 |
·林带最佳更新方式的选择 | 第50-52页 |
·高标准农田林网效益评价 | 第52-57页 |
·结构的评价 | 第52-53页 |
·树种选择的评价 | 第53页 |
·经济效益的评价 | 第53-54页 |
·直接经济效益评价 | 第53-54页 |
·间接经济效益评价 | 第54页 |
·生态效益的评价 | 第54-57页 |
·防风效益评价 | 第55页 |
·调温效应评价 | 第55-56页 |
·增湿效应评价 | 第56页 |
·土壤改良效益的评价 | 第56-57页 |
·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配套技术集成 | 第57-61页 |
·树种选择与搭配 | 第57页 |
·林网结构 | 第57-58页 |
·造林技术 | 第58页 |
·松土和除草 | 第58-59页 |
·林地施肥 | 第59页 |
·幼林修枝 | 第59页 |
·间伐抚育 | 第59-60页 |
·林带更新和改造 | 第60-61页 |
·林带更新 | 第60页 |
·林带改造 | 第60-61页 |
4 讨论 | 第61-65页 |
·关于高标准农田林网小气候效益研究方法的讨论 | 第61页 |
·关于高标准农田林网树种选择及配置的研究 | 第61-62页 |
·关于高标准农田林网结构优化的研究 | 第62页 |
·关于修枝和更新的讨论 | 第62-63页 |
·关于高标准农田林网定位的讨论 | 第63页 |
·关于林地地力衰退的讨论 | 第63-65页 |
5 结论 | 第65-67页 |
·高标准农田林网的结构 | 第65页 |
·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关键技术 | 第65-66页 |
·高标准农田林网效益评价 | 第66页 |
·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配套技术集成 | 第66-6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