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 第一章 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 第10-25页 |
| ·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11-15页 |
| ·抗微生物感染的抗生素 | 第11-13页 |
| ·抗肿瘤抗生素 | 第13页 |
| ·微生物产生的酶抑制剂 | 第13-14页 |
| ·微生物产生的受体拮抗剂 | 第14-15页 |
| ·微生物产生的免疫调节剂 | 第15页 |
| ·微生物产生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 第15页 |
| ·微生物活性物质的来源 | 第15-19页 |
| ·原核细胞的细菌是微生物活性物质的产生菌 | 第16页 |
| ·海洋微生物是微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 | 第16-17页 |
| ·稀有放线菌在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 第17-18页 |
| ·极端环境微生物、内生菌、粘细菌是新微生物活性物质重要来源 | 第18-19页 |
| ·几种常见生物活性物质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 第19-23页 |
| ·多糖类 | 第19-22页 |
| ·活性肽类 | 第22-23页 |
| ·新技术在微生物活性物质上的应用 | 第23-25页 |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25-56页 |
| 第二章 蕈状芽孢杆菌增强小鼠免疫功能活性部位的研究 | 第25-34页 |
| ·材料 | 第25-2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 ·试验动物 | 第25页 |
| ·菌株 | 第25页 |
| ·试验器材 | 第25-26页 |
| ·试验试剂 | 第26页 |
| ·方法 | 第26-28页 |
| ·蕈状芽孢杆菌上清液、细胞破碎底物的获得 | 第26页 |
| ·蕈状芽孢杆菌活性物质所在的活性部位的追踪测定 | 第26-28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 ·血红蛋白值和红细胞数 | 第28-29页 |
| ·SOD 活性 | 第29-30页 |
| ·血清凝集抗体效价 | 第30-31页 |
| ·白细胞吞噬活性 | 第31页 |
| ·吞噬细胞杀菌活性 | 第31-32页 |
| ·讨论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蕈状芽孢杆菌活性部位中活性成分初步分离 | 第34-44页 |
| ·材料 | 第34-35页 |
|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 ·试验动物 | 第34页 |
| ·菌株 | 第34页 |
| ·试验器材 | 第34-35页 |
| ·试验试剂 | 第35页 |
| ·方法 | 第35-36页 |
| ·蕈状芽孢杆菌上清液的处理 | 第35页 |
| ·浸膏的初步分离 | 第35-36页 |
| ·发酵产物分离各流分的追踪测定 | 第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 ·血红蛋白值和红细胞数 | 第36-38页 |
| ·SOD 活性 | 第38-39页 |
| ·血清凝集抗体效价 | 第39-40页 |
| ·白细胞吞噬活性 | 第40-41页 |
| ·吞噬细胞杀菌活性 | 第41-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B 流分的分离及活性成分研究 | 第44-56页 |
| ·材料 | 第44页 |
|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 ·试验动物 | 第44页 |
| ·菌株 | 第44页 |
| ·试验器材 | 第44页 |
| ·方法 | 第44-45页 |
| ·B 流分的分离 | 第44-45页 |
| ·B 流分分离的各组成分活性效果的检测 | 第45页 |
| ·BJ 物质的鉴定 | 第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5页 |
| ·B 流分分离的各组活性效果测定结果 | 第45-51页 |
| ·BJ 物质的鉴定结果 | 第51-55页 |
| ·讨论 | 第55页 |
| ·B3 物质的分离与纯化 | 第55页 |
| ·B3 流分和BJ 物质的活性比较 | 第55页 |
| ·BJ 物质的鉴定 | 第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 附图 | 第65-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