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简评 | 第17-18页 |
| ·研究目标、研究前提假设、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研究前提假定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主要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第19-20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2章 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 | 第21-30页 |
|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1-24页 |
|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内涵 | 第21-22页 |
|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来源 | 第22-24页 |
|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政府制度变迁的价值取向 | 第24-27页 |
| ·“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涵盖对公民权的尊重 | 第24-25页 |
|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导向是增进公共利益 | 第25页 |
| ·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彰显战略性与民主性 | 第25-26页 |
| ·行政问责制的健全完善强化责任意识 | 第26页 |
| ·“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显现政府服务职能 | 第26-27页 |
| ·科学政绩观倡导人本意识,淡化效率意识 | 第27页 |
|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政府非正式制度的基本内涵 | 第27-30页 |
| ·树立“主权在民”思想,尊重公民权 | 第27-28页 |
| ·树立“民本位”理念,尊重人权 | 第28页 |
| ·树立“公共服务”意识,重协调发展 | 第28页 |
| ·树立“法治政府”观念,依法行政 | 第28-29页 |
| ·树立“民主责任”价值观,赢得信任 | 第29-30页 |
| 第3章 转轨中的中国政府非正式制度结构——基于问题导向视角的分析 | 第30-37页 |
| ·思想观念层次 | 第30-34页 |
| ·“官本位”思想 | 第31页 |
| ·等级观念与“特权”思想 | 第31-32页 |
| ·“重情轻法”思想倾向 | 第32-33页 |
|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 | 第33-34页 |
| ·行为习惯层次 | 第34-37页 |
|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 | 第34-35页 |
| ·公权私有化、权力资本化 | 第35页 |
| ·“人治”高于“法治” | 第35-36页 |
| ·“近亲繁殖’夕,编织裙带关系网 | 第36-37页 |
| 第4章 政府改革困境:非正式制度变迁滞后 | 第37-45页 |
| ·案例引入 | 第37-39页 |
| ·案例举例 | 第37-38页 |
| ·案例分析 | 第38-39页 |
| ·正式制度变迁需要耦合的非正式制度 | 第39-40页 |
| ·政府非正式制度制约正式制度变迁的表现形式 | 第40-45页 |
| ·落后观念根深蒂固,难以达成改革共识 | 第40-41页 |
| ·既得利益者以非正式制度为工具阻碍改革 | 第41-42页 |
| ·显性阻挠改革推进 | 第42-43页 |
| ·机会主义或不确定性导致“假改革” | 第43-45页 |
| 第5章 政府非正式制度变迁的阻碍因素分析 | 第45-50页 |
| ·历史传统因素 | 第45-46页 |
| ·利益因素 | 第46-47页 |
| ·不确定性因素 | 第47页 |
| ·信息传递因素 | 第47-49页 |
| ·外在改革压力因素 | 第49-50页 |
| 第6章 政府非正式制度变迁的实现路径 | 第50-60页 |
| ·实现路径一:学习(Learning) | 第51-52页 |
| ·理论基础 | 第51页 |
| ·对策建议 | 第51-52页 |
| ·实现路径二:激励(Encouraging) | 第52-54页 |
| ·理论基础 | 第53页 |
| ·对策建议 | 第53-54页 |
| ·实现路径三:沟通(Communicating) | 第54-56页 |
| ·理论基础 | 第54-55页 |
| ·对策建议 | 第55-56页 |
| ·实现路径四:竞争(Competing) | 第56-57页 |
| ·理论基础 | 第56-57页 |
| ·对策建议 | 第57页 |
| ·实现路径五:监督(Supervising) | 第57-60页 |
| ·理论基础 | 第57-58页 |
| ·对策建议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