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论汉魏六朝时期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0页
引言第10-14页
第一章 佛教表现艺术的基本范畴第14-35页
 第一节 宗教艺术的两翼:宗教造型艺术和宗教表现艺术第14-15页
 第二节 宗教表现艺术与世俗的表现主义及行为艺术第15-19页
 第三节 佛教表现艺术的特征及构成第19-26页
 第四节 佛教表现艺术研究现状综述第26-35页
  (一) 对佛教仪轨与念诵的研究第27-28页
  (二) 对佛教音乐的整理与研究第28-30页
  (三) 对佛教戏剧戏曲的研究第30-32页
  (四) 本论对研究现状的评述及立论坦言第32-35页
第二章 印度佛教表现艺术的输入和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滥觞第35-101页
 第一节 印度佛教对世俗表现艺术的排斥第35-45页
 第二节 印度佛教对佛教表现艺术的推崇第45-54页
 第三节 印度佛教表现艺术的高度成就第54-66页
 第四节 印度佛教表现艺术向中国的输入和嬗变第66-81页
  (一)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座标——“伊存授经”第66-73页
  (二) 迦腻色伽王历史定位对于佛教艺术分期的座标意义第73-78页
  (三) 西域成为佛教艺术从印度向中国中转衍生之地第78-81页
 第五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滥觞第81-101页
  (一) “洁斋三月”在中国佛教表现艺术史上的首要地位第81-90页
  (二) 桓灵二帝及笮融的奉佛活动及佛教表现艺术的初步中国化第90-94页
  (三)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特殊形式之一——行为魔幻化第94-101页
第三章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早期形态第101-155页
 第一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在音乐领域的初步探索第101-115页
 第二节 关于“契经”的其他重要解释第115-120页
 第三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与应用梵文原音的微妙关系第120-125页
 第四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独特形式之二——对白戏剧化第125-130页
 第五节 《世说新语》中的佛教表现艺术蠡测第130-139页
 第六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独特形式之三——仪轨方面的突破第139-155页
第四章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全面推进和发展第155-244页
 第一节 杂密经典推进发展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第155-173页
 第二节 佛教表现艺术重要作品——具有情节结构的拟剧本文献第173-196页
 第三节 涌现众多杰出人物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第196-213页
 第四节 以《梁皇忏》为代表的经忏活动中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第213-229页
 第五节 前鼎盛时代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精彩尾声第229-244页
附录1:主要参考书目第244-248页
附录2: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佛教表现艺术论文辑录第248-256页
附录3:药师仪轨一具第256-260页
附录4:懿法师《破魔露布文》等第260-270页
附录5:田野调查采风资料《梁皇忏》附件第270-274页

论文共2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吴伟业的“诗史”观--兼论与“梅村体”之关系
下一篇:小麦近缘种谷蛋白新亚基鉴定与编码基因克隆及其分子进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