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一.量词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第11-12页 |
二.写作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2-16页 |
第二章 名词量词关系研究综述的历史与现状 | 第16-28页 |
一.量词的定类及早期三论 | 第16-18页 |
·量词的定类 | 第16-17页 |
·名词量词关系三论 | 第17-18页 |
二.“约定俗成论”及其影响 | 第18-20页 |
·“约定俗成”论的提出 | 第18页 |
·“约定俗成论”影响下的量词研究 | 第18-20页 |
·“约定俗成论”时期的不足与缺憾 | 第20页 |
三.名、量关系研究的新阶段 | 第20-26页 |
·新阶段“新”的具体体现 | 第20-24页 |
·新阶段上取得的成果 | 第24-26页 |
四.前瞻:量词及与名词搭配研究的发展方向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量词的分类 | 第28-48页 |
一.量词的传统分类 | 第28-34页 |
·以往的分类标准 | 第28-32页 |
·以往的分类方法 | 第32-34页 |
二、量词分类的重新审视 | 第34-48页 |
·量词的范围 | 第35-37页 |
·分类的原则和标准 | 第37-39页 |
·分类的原则 | 第37页 |
·对标准的分析 | 第37-39页 |
·以语义组合特征为标准的分类 | 第39-48页 |
第四章.名词在名词量词组合中的制约 | 第48-70页 |
一.名词量词组合多种可能性的产生机制 | 第49-60页 |
·利用凸显特征建立联系 | 第51-54页 |
·利用语义场关系建立联想 | 第54-56页 |
·利用外部联想建立联系 | 第56-60页 |
二.名词对量词的实际筛选 | 第60-65页 |
·数量因素 | 第60页 |
·物体占据空间的因素 | 第60-63页 |
·事物的不同类型 | 第63-64页 |
·名词的多义项 | 第64-65页 |
三.语境对名、量词选择的影响 | 第65-68页 |
·心理强调点的不同 | 第65-66页 |
·语体要求的配合 | 第66页 |
·对名词所指事物的褒贬 | 第66-67页 |
·上下文的制约 | 第67-68页 |
四.名词选择量词的流程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名量词在名量组合中的反制约作用 | 第70-88页 |
一.个性鲜明的量词 | 第70-79页 |
·外形类量词对于名词的刻画 | 第70-76页 |
·容器量词对名词的要求 | 第76-79页 |
二.量词对名词语义的升华作用 | 第79-88页 |
·对名词语义的确定性 | 第80-84页 |
·使名词语义细节化 | 第80-81页 |
·使多义名词单义化 | 第81-82页 |
·使名词类别概念具体化 | 第82-84页 |
·使量词语义更丰富 | 第84-88页 |
第六章 认知原型对名、量组合的影响 | 第88-104页 |
一.原型理论的产生机制 | 第88-89页 |
二.“原型”差异对量词“股、缕、绺”的分化 | 第89-97页 |
·名词原型的差异性 | 第89-90页 |
·量词“股、缕、绺”基于原型差异之上的分化 | 第90-95页 |
·“绺”使用范围的稳定与变异 | 第95-96页 |
·关于“股、缕、绺”的结论 | 第96-97页 |
三.“颗”、“粒”的原型差异对于二者使用的影响 | 第97-99页 |
·“颗”的原型及其对量词语义特征的影响 | 第97-98页 |
·“粒”的原型对义项形成的影响及及与“颗”的使用差异 | 第98-99页 |
四、“原型”差异对于“节”、“段”和“截”使用的影响 | 第99-103页 |
·原型对量词“节”义项的决定性作用 | 第100-101页 |
·量词“截”的原型及其义项形成过程 | 第101-102页 |
·“段”及与“截”和“节”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 第102-103页 |
五、结论 | 第103-104页 |
第七章 意象图示的历时形成对名词量词组合的影响 | 第104-121页 |
一.意象图示在认知域中的地位 | 第104页 |
二.意象图示的历时演变对量词“层”和“重”使用的影响 | 第104-115页 |
·量词“层”所指向的意象图示及其形成过程 | 第105-109页 |
·量词“重”所包含的意象图示及其形成过程 | 第109-115页 |
三.“原型”和“意象图示”的抽象推衍对量词“种”和“类”的分化 | 第115-120页 |
·量词“种”和“类”产生的机制 | 第115-117页 |
·“种”与“类”的功能分化 | 第117-119页 |
·关于“种”与“类”的结论 | 第119-120页 |
四.结论 | 第120-121页 |
第八章 认知加工与选择对于量词使用的影响 | 第121-135页 |
一.认知加工是现实世界与语言符号的中介 | 第121-122页 |
二.维度选择对于“条”、“根”、“道”功能的影响 | 第122-129页 |
·量词“条”对于事物一维延伸的认知加工和选择 | 第123-125页 |
·量词“根”对事物三维立体性的强调 | 第125-127页 |
·量词“道”对二维平面性的描述 | 第127-129页 |
三.认知加工对“丝”、“线”义项形成与功能分化的影响 | 第129-135页 |
·“线”的义项形成与功能 | 第129-131页 |
·量词“丝”的义项形成及功能 | 第131-135页 |
第九章 普通话泛用量词“个”的使用特点 | 第135-150页 |
一.量词“个”的语义功能与使用范围 | 第135-139页 |
·“个”的所谓“泛化”与基本语义功能 | 第135-138页 |
·“个”的适用范围 | 第138-139页 |
二.量词“个”称人及与相关量词 | 第139-144页 |
·称人量词整体特点 | 第140-142页 |
·“个”称人的范围 | 第142-144页 |
三.“个”称物的范围 | 第144-150页 |
·较少与“个”组合的名词 | 第144-146页 |
·仅用“个”称量的名词 | 第146-150页 |
第十章 长沙方言泛用量词“只”的使用及与普通话“个”的对比 | 第150-168页 |
一.长沙方言中泛用量词“只”的使用 | 第150-153页 |
·量词“只”在长沙方言中的广泛使用 | 第150-151页 |
·量词“只”泛用性的语源解释 | 第151-153页 |
二.长沙方言中量词“只”与指人名词的组合 | 第153-158页 |
·长沙方言中指人名词的特色 | 第153-154页 |
·长沙方言中的称人量词的共时使用与分工 | 第154-155页 |
·量词“只”称人的范围 | 第155-158页 |
三.长沙方言中量词“只”与指非人名词的组合 | 第158-165页 |
·仅与“只”组合的名词 | 第159-164页 |
·较少与“只”组合的名词 | 第164-165页 |
四.长沙方言的“只”与普通话的“个”的比较 | 第165-168页 |
第十一章 结语 | 第168-175页 |
一.量词系统的重建 | 第168-170页 |
二.名词与量词的双向选择关系 | 第170-171页 |
三.近义量词的比较分析 | 第171-173页 |
四.对泛用量词进行个案的分析和比较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82-183页 |
后记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