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人的逻辑--用余弦均衡论重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框架的探讨
| 摘 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的代名词 | 第13-18页 |
|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 第13-15页 |
| ·把人作为关键资源的人事管理 | 第13-14页 |
| ·对人的管理或与人有关的管理 | 第14页 |
| ·人力资源管理究竟是什么 | 第14-15页 |
| ·管理的定义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人力资源理论缺陷的根源 | 第18-33页 |
| ·人力资源管理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 第18-21页 |
| ·劳工问题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起源 | 第18-20页 |
|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20-21页 |
| ·管理理论中的人力资源:历史与丛林 | 第21-30页 |
| ·多样化时期:管理理论与人 | 第22-23页 |
| ·一体化尝试时期:管理理论与人 | 第23-24页 |
| ·“丛林”中的人 | 第24-28页 |
| ·反思过程方法 | 第28-30页 |
|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新思路 | 第30-33页 |
| ·解决HRM理论整体性缺陷的总思路 | 第31页 |
| ·人力资源管理“核心原理”基本要求 | 第31-32页 |
| ·建立HRM“核心原理”的抽象函数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个人人力资源 | 第33-40页 |
| ·心理方向和能力方向 | 第33-34页 |
| ·心理方向 | 第33-34页 |
| ·能力方向 | 第34页 |
| ·个人人力资源与内在方向 | 第34-36页 |
| ·个人人力资源 | 第34页 |
| ·内在方向 | 第34-36页 |
| ·余弦均衡论 | 第36-40页 |
| ·什么是余弦均衡 | 第36-37页 |
| ·余弦均衡的特点 | 第37页 |
| ·余弦均衡论的应用 | 第37-38页 |
| ·余弦均衡论的人力资源实证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企业人力资源总量 | 第40-46页 |
| ·余弦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 ·管理功效及其放大效应 | 第40-41页 |
| ·企业人力资源总量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 ·模型的数学分析 | 第42-43页 |
| ·模型的函数性质 | 第42页 |
| ·边际分析 | 第42-43页 |
| ·几种基本组织结构的人力资源总量计算 | 第43-46页 |
| ·直线职能制组织的人力资源总量 | 第43页 |
| ·事业部制企业的人力资源总量 | 第43-44页 |
| ·矩阵制组织的人力资源总量 | 第44-45页 |
| ·多维立体组织结构的人力资源计算 | 第45页 |
| ·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结构的特征及管理方式的新趋势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重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框架的尝试 | 第46-55页 |
| ·企业人力资源总量的决定 | 第46-51页 |
| ·企业人力资源总量的实现 | 第46-47页 |
| ·决定人力资源总量实现的人力资源活动 | 第47-49页 |
| ·企业人力资源总量的决定 | 第49-51页 |
| ·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框架 | 第51-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