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 第1-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客观背景 | 第12-13页 |
·主观动机 | 第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对我国不良资产状况的研究 | 第19-20页 |
·对我国不良资产成因的研究 | 第20-21页 |
·对软预算约束的研究 | 第21-25页 |
·亚诺什·科尔奈的研究 | 第21-22页 |
·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 | 第22-25页 |
·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营的研究 | 第25-26页 |
·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存废的研究 | 第26-27页 |
·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何转型的研究 | 第27-29页 |
3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严重程度及形成原因 | 第29-52页 |
·关于本文中不良资产的含义及范畴界定 | 第29-30页 |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严重程度:一个比较的角度 | 第30-34页 |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账面数据 | 第30-31页 |
·与世界前100位大银行的比较 | 第31-32页 |
·与曾发生危机的国家比较 | 第32-33页 |
·与中东欧国家银行的比较 | 第33页 |
·与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较 | 第33页 |
·不良资产占财政收入、GDP、居民储蓄和税收收入的比重 | 第33-34页 |
·我国不良资产形成的三个阶段:一个历史的角度 | 第34-35页 |
·我国不良资产的分布特点 | 第35-36页 |
·我国不良资产的成因——软预算约束下“一强二弱”的制度安排 | 第36-52页 |
·软预算约束的概念与制度性不良资产 | 第36-37页 |
·我国的软预算约束 | 第37-39页 |
·我国软预算约束下“一强二弱”的制度安排与不良资产的形成 | 第39-52页 |
4 处置不良资产的国际比较与经验教训 | 第52-61页 |
·我国以前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法评析 | 第52-53页 |
·各国处置不良资产的实际做法 | 第53-59页 |
·美国的处置模式与处置成就 | 第53-55页 |
·韩国的处置策略 | 第55-56页 |
·波兰分散处置的成功努力 | 第56-58页 |
·日本的做法及失败的原因 | 第58-59页 |
·从各国处置不良资产的做法中应该借鉴的经验教训 | 第59-61页 |
5 我国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现实选择与运作机制 | 第61-73页 |
·我国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必要性 | 第61-65页 |
·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61-62页 |
·国有商业银行破产之路行不通 | 第62-63页 |
·国际通用的其他方式也不适用于我国 | 第63页 |
·国有商业银行自己清理不良资产困难重重 | 第63-65页 |
·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65-68页 |
·集中处置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66页 |
·分散处置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66-68页 |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定位 | 第68-69页 |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机制 | 第69-73页 |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 第69页 |
·资金来源 | 第69-70页 |
·收购方式 | 第70-71页 |
·经营目标和损失承担 | 第71页 |
·经营手段 | 第71页 |
·监管组织 | 第71-72页 |
·政策和法律支持与约束 | 第72-73页 |
6 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 | 第73-95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贡献 | 第73-77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 第73-74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 第74-75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 第75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育 | 第75-76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适合中国国情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 第76-77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 | 第77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中存在的问题 | 第77-82页 |
·资产处置进度缓慢 | 第77-78页 |
·现金回收率低下 | 第78-81页 |
·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自身形象 | 第81-82页 |
·处置效率低下的原因——软预算约束下“一强三弱”的制度安排 | 第82-95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软预算约束与处置效率 | 第82-84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弱势地位与处置效率 | 第84-87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尴尬困境与处置效率 | 第87-95页 |
7 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存废和转型的各方意见与观点 | 第95-105页 |
·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方向 | 第95-96页 |
·解散清算 | 第95页 |
·合并转型 | 第95页 |
·永久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 第95-96页 |
·理论界关于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存废转型之争 | 第96-98页 |
·政府的选择 | 第98-99页 |
·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自身努力 | 第99-101页 |
·目标各不相同 | 第99-100页 |
·剥离和处置手段逐渐多样化、市场化 | 第100-101页 |
·本论文观点 | 第101-105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该继续存续下去的原因 | 第101-103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该转型的原因 | 第103-105页 |
8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微观策略和思路——财务清算和内部机制构建 | 第105-121页 |
·转型过渡期的财务清算 | 第105-109页 |
·分账管理政策性收购资产和商业性收购资产 | 第105页 |
·对政策性收购资产处置后的剩余不良资产进行区别处理 | 第105-107页 |
·最终损失的承担 | 第107-109页 |
·转型后的内部机制构建 | 第109-121页 |
·机构重置 | 第109-112页 |
·重设管理体制 | 第112-113页 |
·功能目标定位单一化 | 第113-114页 |
·采取市场化竞标收购方式 | 第114-115页 |
·处置方式要多样化、全面化 | 第115-117页 |
·确定合理的核心业务并扩大经营范围 | 第117-119页 |
·合理确定资金来源和损失承担 | 第119页 |
·建立有效的人员聘用和激励机制 | 第119-121页 |
9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宏观策略和思路——完善外部支持系统 | 第121-131页 |
·政府、银行、企业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合理定位 | 第121-122页 |
·政府实施合理的政策协调与激励 | 第122-125页 |
·转变职能,并实施合理的政策协调 | 第122-124页 |
·给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更宽泛的业务范围和相应的自主权 | 第124页 |
·推动相关优惠政策的实施 | 第124-125页 |
·实施统一有效的监管 | 第125页 |
·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 第125-127页 |
·同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 | 第127-129页 |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 第127-128页 |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 第128-129页 |
·完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 | 第129-130页 |
·全面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 第130-131页 |
10 结论 | 第131-13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1-133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