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事故论文

摩托车自行车行人碰撞事故形态分析及行人伤害保护的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18页
 1.1 交通事故形态及乘员伤害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外研究概况分析第11-16页
  1.2.1 国外摩托车碰撞研究概况第12-14页
  1.2.2 国外行人碰撞研究概况第14-16页
  1.2.3 国外自行车碰撞研究概况第16页
 1.3 国内研究概况分析第16-17页
 1.4 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1 研究目标第17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2章 碰撞事故损伤流行病学第18-26页
 2.1 损伤监测系统与事故数据分析第18-21页
 2.2 损伤评估标准和体系第21-22页
 2.3 碰撞强度参数 EES第22-24页
 2.4 本研究中交通事故损伤流行病学分析的主要内容第24-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冲击损伤生物力学分析第26-39页
 3.1 穿透性损伤和无穿透性损伤第26-27页
 3.2 人体冲击损伤机理第27-29页
 3.3 生物力学响应第29-30页
 3.4 人体伤害指标分析第30-37页
  3.4.1 全身的耐冲击性第31页
  3.4.2 头部的耐冲击性和伤害标准第31-33页
  3.4.3 胸部的耐冲击性第33-35页
  3.4.4 大腿骨和骨盆的耐冲击性第35页
  3.4.5 面部的耐冲击性第35页
  3.4.6 颈部的耐冲击性第35-36页
  3.4.7 简明伤害标准(AIS)和综合伤害标准(CRIS)第36-37页
  3.4.8 我国的相关标准第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4章 摩托车、自行车、行人碰撞事故形态及乘员伤害分析第39-75页
 4.1 概述第39页
 4.2 行人碰撞事故形态及人体伤害分析第39-57页
  4.2.1 汽车碰撞行人的事故类型第39-42页
  4.2.2 行人碰撞事故的运动学特性分析第42-51页
  4.2.3 行人碰撞事故的分布特征第51-56页
  4.2.4 行人碰撞事故行人伤害分析与讨论第56-57页
 4.3 摩托车碰撞事故形态及乘员伤害分析第57-65页
  4.3.1 摩托车碰撞的事故类型第57-58页
  4.3.2 摩托车碰撞事故的运动特性分析第58-61页
  4.3.3 摩托车碰撞事故的分布特征分析第61-63页
  4.3.4 摩托车碰撞伤害分析第63-65页
 4.4 自行车与汽车碰撞事故形态及人员伤害分析第65-74页
  4.4.1 自行车与汽车碰撞事故类型第65-66页
  4.4.2 自行车与汽车碰撞运动学特性分析第66-70页
  4.4.3 自行车碰撞事故的分布特征分析第70-73页
  4.4.3 自行车碰撞事故中人员伤害分析与讨论第73-74页
 4.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5章 汽车-行人碰撞动力学响应及行人伤害仿真参数分析第75-113页
 5.1 汽车-行人碰撞多刚体系统运动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第75-88页
  5.1.1 多刚体系统运动学的理论基础第75-77页
  5.1.2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原理和计算方法第77-88页
 5.2 汽车-行人刚体碰撞理论基础分析第88-90页
  5.2.1 经典刚体碰撞理论第88页
  5.2.2 行人多刚体系统碰撞分析第88-90页
 5.3 汽车多刚体模型的建立第90-92页
  5.3.1 基本假设第90页
  5.3.2 汽车结构第90-91页
  5.3.3 汽车碰撞模型第91-92页
 5.4 行人多刚体模型的建立第92-94页
 5.5 基于多刚体理论的行人碰撞系统力学关系描述第94-97页
 5.6 汽车行人碰撞计算机仿真运算与伤害参数分析第97-112页
  5.6.1 行人碰撞仿真试验研究参数设计第97-99页
  5.6.2 不同碰撞速度时的仿真结果及分析第99-103页
  5.6.3 不同车辆类型的仿真结果及分析第103-105页
  5.6.4 车辆前部结构参数不同的仿真结果及分析第105-112页
 5.7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第6章 行人碰撞头部保护的研究第113-133页
 6.1 球体与薄板之间的撞击理论分析第113-116页
  6.1.1 Hertz接触理论计算方法第113-114页
  6.1.2 大挠度藕合撞击计算方法第114-116页
 6.2 有限元计算理论分析第116-120页
  6.2.1 非线性有限元法基础第116-118页
  6.2.2 碰撞过程空间有限元离散化第118-120页
 6.3 行人保护研究方法第120-121页
 6.4 行人头部撞击子试验分析第121-123页
  6.4.1 头部撞击器的结构第121-122页
  6.4.2 头部撞击器的测试及试验规范第122-123页
 6.5 头部撞击力学方程及撞击模型的建立第123-125页
  6.5.1 头部撞击力学方程第123-124页
  6.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24-125页
 6.6 头部模型与发动机罩撞击的仿真模拟及撞击器试验验证第125-126页
 6.7 发动机罩板主要参数对行人头部伤害的影响第126-130页
  6.7.1 发动机罩长度对头部伤害的影响第127页
  6.7.2 发动机罩板厚度对头部伤害的影响第127-128页
  6.7.3 发动机罩板曲率半径对头部伤害的影响第128页
  6.7.4 不同发动机罩板材料对头部伤害的影响第128-129页
  6.7.5 不同的撞击位置对头部伤害的影响第129-130页
 6.8 行人头部保护的措施与分析第130-132页
  6.8.1 发动机罩板方面的改进措施第130-131页
  6.8.2 行人碰撞安全气囊装置的开发第131-132页
 6.9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133-135页
 7.1 全文总结第133-134页
 7.2 研究展望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β-连环蛋白与核转录因子-κB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一篇: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H52毒株病毒中和多肽的体外鉴定及S基因的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