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

摘要第1-8页
前言第8-11页
1 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基于临床需要的思考第11-12页
   ·基于无望感/自尊理论本土研究的思考第12页
   ·基于发展抑郁的归因训练的思考第12-13页
   ·基于繁荣归因概念在我国临床心理学领域应用的思考第13页
2 研究综述第13-25页
   ·抑郁无望感/自尊整合理论的发展渊源和基本观点第13-17页
   ·抑郁归因理论的相关问题第17-20页
     ·抑郁归因理论的影响因素第17页
     ·归因方式的形成第17-18页
     ·归因方式的稳定性第18-19页
     ·归因方式之于抑郁的特异性第19-20页
   ·抑郁无望感/自尊理论的研究趋势第20-21页
   ·抑郁与人格的关系第21页
   ·抑郁的归因训练第21-25页
     ·归因训练的基本观点与方法第21-23页
     ·归因训练治疗抑郁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23页
     ·自尊和人格因素在归因训练中的意义第23-25页
3 研究一 归因方式问卷的修订与质量分析第25-28页
   ·研究目的第25页
   ·研究方法第25-26页
     ·研究对象第25页
     ·研究程序第25-26页
   ·结果与分析第26-28页
     ·Alpha信度第26页
     ·结构效度第26-28页
4 研究二 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第28-43页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28页
     ·研究目的第28页
     ·研究假设第28页
   ·研究方法第28-29页
     ·研究对象第28-29页
     ·研究工具第29页
   ·结果第29-39页
     ·归因方式与抑郁的关系第29-32页
     ·对抑郁的无望感/自尊整合理论的检验第32-33页
     ·人格与抑郁的关系第33-34页
     ·应激与抑郁的关系第34-35页
     ·抑郁的回归分析第35-36页
     ·抑郁的结构方程模型第36-39页
   ·讨论第39-43页
     ·归因方式与抑郁的关系第39-40页
     ·自尊与抑郁的关系第40-41页
     ·人格与抑郁的关系第41页
     ·应激与抑郁的关系第41-42页
     ·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第42-43页
5 研究三 归因方式与人格的相关研究第43-47页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43页
     ·研究目的第43页
     ·研究假设第43页
   ·研究方法第43页
     ·研究对象第43页
     ·测量工具第43页
   ·结果第43-45页
     ·归因方式与人格的相关分析第43-44页
     ·不同人格大学生归因方式的差异第44-45页
   ·讨论第45-47页
6 研究四 抑郁大学生团体归因训练的临床研究第47-53页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47页
     ·研究目的第47页
     ·研究假设第47页
   ·研究方法第47-49页
     ·研究对象第47-48页
     ·干预方法第48-49页
     ·干预场所与设施第49页
   ·结果第49-52页
     ·文字资料的前后对照第49-51页
     ·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第51-52页
   ·讨论第52-53页
7 研究结论第53页
8 思考与讨论第53-58页
   ·关于抑郁心理病理学的思考第53-54页
   ·关于归因方式形成的思考第54-55页
   ·关于抑郁治疗和预防的启示第55页
   ·关于抑郁团体归因训练的思考第55-57页
     ·抑郁团体归因训练的有关问题第55-56页
     ·抑郁团体归因训练的优势与局限第56-57页
   ·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附录第62-67页
 附录A 归因方式问卷第62-66页
 附录B 团体咨询的形式第66-67页
后记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智能体的微小型机器人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图像修补模型、算法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