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林业论文

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1 绪论第12-20页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4页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第14-15页
   ·论文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选择第15-17页
   ·已有的相关研究第17-18页
   ·论文的创新第18-20页
2 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概述第20-50页
   ·山林权属争议概述第20-22页
     ·山林权属的内涵第20-21页
     ·山林权属争议的概念第21-22页
   ·浙江省山林所有制历史演变第22-39页
     ·土地改革前的山林所有制第22-23页
     ·土地改革时期的山林所有制第23-27页
     ·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的山林所有制第27-36页
     ·林业“三定”后的山林所有制第36-39页
   ·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阶段特征分析第39-42页
     ·土地改革前山林权属争议第39-40页
     ·土地改革时期山林权属争议第40页
     ·合作化时期山林权属争议第40-41页
     ·林业“三定”时期山林权属争议第41页
     ·现阶段山林权属争议第41-42页
   ·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现状和问题第42-48页
     ·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基本情况第42-43页
     ·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的种类第43-46页
     ·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的特点第46-47页
     ·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存在的问题第47-48页
   ·小结第48-50页
3 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成因分析第50-87页
   ·经济学分析第50-60页
     ·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内涵第50-52页
     ·产权制度第52-54页
     ·山林权属争议成因的经济学分析第54-60页
   ·政策学分析第60-67页
     ·林业政策的概念、实质与分类第60-62页
     ·现行林地、林权管理政策的主要内容第62-63页
     ·山林权属争议成因的政策学分析第63-67页
   ·法理学分析第67-75页
     ·我国林业法规的立法体系第67-69页
     ·调处山林权属争议可适用的规范性文件第69-70页
     ·山林权属争议的法律适用第70-73页
     ·山林权属争议成因的法理学分析第73-75页
   ·社会学分析第75-82页
     ·社会学学概念第75-76页
     ·社会学理论第76-77页
     ·山林权属争议成因的社会学分析第77-82页
   ·其它因素分析第82-85页
     ·地籍管理原因第82-83页
     ·历史遗留问题第83-84页
     ·经营管理原因第84-85页
   ·小结第85-87页
4 山林权属争议调处凭证的种类及其法律效力第87-111页
   ·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特征第87-88页
     ·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第87页
     ·民事诉讼证据的特征第87-88页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几种证据第88页
   ·山林权属争议调处的主要凭证第88-92页
     ·林权证及其法律效力第88-90页
     ·土地证、土地清册及其法律效力第90-92页
   ·山林权属争议调处的其它凭证第92-96页
     ·当事人之间有关林木林地权属的协议及其法律效力第92-94页
     ·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及其法律效力第94-95页
     ·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判决及其法律效力第95-96页
   ·山林权属争议调处的参考凭证第96-105页
     ·农业税土地产量分户清册及其法律效力第96-97页
     ·行政区域图及其法律效力第97-98页
     ·自留山证及其法律效力第98页
     ·插花山证及其法律效力第98-99页
     ·合作化及“四固定”的有关凭证及其法律效力第99-100页
     ·林木、林地权属争议中的证人证言及其法律效力第100-103页
     ·林木、林地权属争议中的当事人陈述及其法律效力第103-104页
     ·土改前的有关凭证及其法律效力第104-105页
   ·其它相关问题的处理及其法律适用第105-110页
     ·双方都能提供有效合法凭证的处理第105页
     ·伪造、变造、涂改林木、林地权属凭证及其法律责任第105-109页
     ·无证林木林地权属争议的处理和有证林木林地失管的处理第109-110页
   ·小结第110-111页
5 山林权属争议调处方法理论与实证分析第111-130页
   ·山林权属争议调处应遵循的原则第111-112页
     ·经济利益原则第111页
     ·公平公正原则第111页
     ·促进安定团结原则第111页
     ·有利于林业生产原则第111-112页
     ·互谅互让、着重调解的原则第112页
     ·及时性原则第112页
     ·把争议解决在基层原则第112页
   ·山林权属争议调处方法第112-126页
     ·协商调解方法第112-117页
     ·行政裁决方法第117-123页
     ·司法裁决方法第123-126页
   ·山林权属争议调处方法运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第126-129页
     ·运用情况第126-127页
     ·存在问题第127-129页
   ·小结第129-130页
6 山林权属争议调处方法应用设计第130-149页
   ·协商调解方法应用设计第130-137页
     ·影响协商调解因素分析第130-134页
     ·协商调解方法应用设计第134-137页
   ·行政裁决方法应用设计第137-142页
     ·影响行政裁决方法应用因素分析第137-138页
     ·行政裁决方法应用设计第138-142页
   ·司法裁决方法应用设计第142-148页
     ·影响司法裁决方法应用的背景、环境分析第142-145页
     ·司法裁决方法应用设计第145-148页
   ·小结第148-149页
7 预防和调处山林权属争议模式设计第149-168页
   ·发展市场经济,加快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第150-152页
   ·因地制宜,正确运用各种调处手段第152-154页
     ·根据适用条件选择调处方法第152-153页
     ·根据不同的成因选择调处方法第153页
     ·根据客观环境变化选择调处方法第153-154页
   ·建立健全地籍档案管理制度第154-157页
     ·转变观念第154-155页
     ·必须完成土地清丈工作第155页
     ·地籍档案的立档原则第155-156页
     ·规范、科学管理地籍档案第156-157页
   ·深化林业改革第157-163页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第158-162页
     ·管理体制改革第162-163页
   ·加强和完善林业法制建设第163-164页
     ·加强林业立法建设第163-164页
     ·加强法制教育第164页
     ·严格执法第164页
   ·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第164-165页
     ·强化各村、组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第164-165页
     ·乡镇政府对自治能力较弱的村组,要强化指导第165页
     ·认真做好纠纷双方基层干部的思想工作第165页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第165-166页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重构中国农民的价值观第165-166页
     ·构建乡村社会行为规范机制,为调处纠纷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第166页
     ·发展乡村科教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理性思维能力乡土第166页
   ·小结第166-168页
8 结论第168-17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71-177页
附录1 山林权属案例分析第177-215页
附录2 作者简介2第215-216页
附录3 导师简介第216-217页
 博士生导师 邱俊齐教授简历第216页
 博士生副导师 温亚利教授简历第216-217页
附录4 在读博士期间出版的学术专著和发表的论文第217-218页
致谢第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头孢他啶侧链酸及其活性硫酯的合成研究
下一篇:表面组装焊点的热力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