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探索
| 绪论 | 第1-13页 |
| 1 选题背景与研究主旨 | 第8-9页 |
| 2 发展动态与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地下建筑空间的概念综述 | 第13-34页 |
| ⒈⒈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 ⒈⒉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 第14-23页 |
| ⒈⒉⒈ 古代的经验 | 第14-16页 |
| ⒈⒉⒉ 现代的成就 | 第16-21页 |
| ⒈⒉⒊ 未来的趋势 | 第21-23页 |
| ⒈⒊地下空间开发的价值 | 第23-29页 |
| ⒈⒊⒈动因分析 | 第23-24页 |
| ⒈⒊⒉意义探讨 | 第24-29页 |
| ⒈⒋我国地下空间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 第29-34页 |
| ⒈⒋1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理论基础 | 第34-44页 |
| ⒉⒈关于人性化设计的思考 | 第34-36页 |
| ⒉⒈⒈背景研究 | 第34-35页 |
| ⒉⒈⒉涵义解读 | 第35页 |
| ⒉⒈⒊需求层次 | 第35-36页 |
| ⒉⒉空间环境与人的关系研究 | 第36-38页 |
| ⒉⒉⒈需求与行为 | 第36-37页 |
| ⒉⒉⒉行为与环境 | 第37-38页 |
| ⒉⒊地下空间环境的人性分析 | 第38-40页 |
| ⒉⒊⒈生理环境因素解析 | 第38-39页 |
| ⒉⒊⒉心理环境因素辨识 | 第39-40页 |
| ⒉⒋地下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要点 | 第40-44页 |
| ⒉⒋⒈生理层次 | 第41页 |
| ⒉⒋⒉行为心理层次 | 第41-43页 |
| ⒉⒋⒊文化情感层次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满足生理需求的地下空间环境塑造 | 第44-55页 |
| ⒊⒈天然光线引入 | 第44-50页 |
| ⒊⒈⒈与地面的关系 | 第44-45页 |
| ⒊⒈⒉采光方式设计 | 第45-50页 |
| ⒊⒉安全防灾设计 | 第50-53页 |
| ⒊⒊健康环境设计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满足行为心理需求的地下空间环境塑造 | 第55-72页 |
| ⒋⒈空间观 | 第55-56页 |
| ⒋⒈⒈地下空间的意象 | 第56页 |
| ⒋⒉人性化尺度设计 | 第56-60页 |
| ⒋⒊可识别空间设计 | 第60-67页 |
| ⒋⒊⒈涵义建构 | 第60-61页 |
| ⒋⒊⒉意义解析 | 第61-62页 |
| ⒋⒊⒊外部环境设计 | 第62-64页 |
| ⒋⒊⒋内部环境布局 | 第64-67页 |
| ⒋⒋多样化空间营造 | 第67-72页 |
| ⒋⒋⒈宽敞性 | 第67-68页 |
| ⒋⒋2 丰富性 | 第68-70页 |
| ⒋⒋3私密性与公共性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满足情感需求的地下空间环境塑造 | 第72-88页 |
| ⒌⒈艺术空间创造 | 第72-81页 |
| ⒌⒈⒈大小与个性 | 第72-73页 |
| ⒌⒈2明暗与色彩 | 第73-76页 |
| ⒌⒈3动感与变异 | 第76-78页 |
| ⒌⒈4共享与连续 | 第78-81页 |
| ⒌⒉人文空间创造 | 第81-84页 |
| ⒌⒉⒈传承文脉 | 第82-83页 |
| ⒌⒉⒉体现地域特征 | 第83-84页 |
| ⒌⒊自然空间创造 | 第84-88页 |
| ⒌⒊⒈植物的引入 | 第84-85页 |
| ⒌⒊⒉水体的引入 | 第85-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90-91页 |
| 致 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