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筑与博物馆学的关联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6页 |
1.1 释题 | 第8-9页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1.3 既往研究状况 | 第11-18页 |
1.3.1 关于博物馆建筑的既往研究 | 第11-13页 |
1.3.2 关于博物馆学的既往研究 | 第13-16页 |
1.3.3 博物馆建筑与博物馆学的关联性研究 | 第16-18页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18-23页 |
1.4.1 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面临的问题 | 第18-19页 |
1.4.2 博物馆学的借鉴作用 | 第19-23页 |
1.5 研究的对象与分类 | 第23-26页 |
第二章 以实物为核心的博物馆 | 第26-47页 |
2.1 博物馆实物的特征 | 第26-27页 |
2.2 实物收藏与古典博物馆 | 第27-35页 |
2.3 现代展示理念的形成 | 第35-37页 |
2.4 实物展示与现代博物馆 | 第37-45页 |
2.4.1 中性展示环境的博物馆 | 第37-43页 |
2.4.2 通用型博物馆 | 第43-45页 |
2.5 对以实物为核心的评价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环境信息与博物馆 | 第47-75页 |
3.1 展示与环境信息 | 第47-51页 |
3.1.1 展品与环境脉络 | 第47-49页 |
3.1.2 博物馆的环境信息作用 | 第49-51页 |
3.2 就地保护性展示与博物馆 | 第51-62页 |
3.2.1 就地保护性展示的基本特征 | 第51-52页 |
3.2.2 就地保护性展示的建筑形式 | 第52-57页 |
3.2.3 就地保护性展示概念的延伸 | 第57-62页 |
3.3 新展示空间的创造 | 第62-75页 |
3.3.1 建筑的外在形象 | 第62-66页 |
3.3.2 建筑的内涵象征 | 第66-70页 |
3.3.3 建筑作为展示对象 | 第70-75页 |
第四章 观众取向的展示与博物馆 | 第75-104页 |
4.1 观众取向研究的说明 | 第75页 |
4.2 观众取向的展示 | 第75-81页 |
4.2.1 观众问题的提出 | 第75-77页 |
4.2.2 观众特点的转变 | 第77-78页 |
4.2.3 面向观众的博物馆展示 | 第78-81页 |
4.3 观众取向展示与博物馆建筑设计 | 第81-97页 |
4.3.1 展示的发展与博物馆收藏观念的变化 | 第81-84页 |
4.3.2 展示与空间的弹性使用 | 第84-87页 |
4.3.3 静态与动态展示参观流线的比较 | 第87-93页 |
4.3.4 迪斯尼化的博物馆建筑 | 第93-97页 |
4.4 非科技馆类博物馆与观众取向展示 | 第97-102页 |
4.4.1 博物馆观众的基本情况 | 第97页 |
4.4.2 博物馆展示的主要类型 | 第97-98页 |
4.4.3 观众取向展示与博物馆 | 第98-102页 |
4.5 观众取向展示的评价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新博物馆学的借鉴 | 第104-119页 |
5.1 新博物馆学研究的说明 | 第104页 |
5.2 新博物馆学诞生的背景与概念 | 第104-109页 |
5.2.1 新博物馆学诞生的背景 | 第104-107页 |
5.2.2 新博物馆学的概念与内容 | 第107-109页 |
5.3 生态博物馆的借鉴 | 第109-113页 |
5.3.1 生态博物馆的实践 | 第109-111页 |
5.3.2 生态博物馆的借鉴 | 第111-113页 |
5.4 社区博物馆的借鉴 | 第113-119页 |
5.4.1 社区博物馆的实践 | 第113-116页 |
5.4.2 社区博物馆的借鉴 | 第116-119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19-122页 |
6.1 对博物馆职能的再认识 | 第119-120页 |
6.2 对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思考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
声明 | 第127-128页 |
附录 | 第128-13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