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1.2 企业薪酬激励公平性的研究状况 | 第15-20页 |
1.2.1 国外企业薪酬激励公平性的研究状况 | 第15-18页 |
1.2.2 我国企业薪酬激励公平性的研究状况 | 第18-20页 |
1.3 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薪酬激励公平性的基本内涵 | 第22-28页 |
2.1 薪酬激励概述 | 第22-23页 |
2.2 薪酬激励公平性的概念 | 第23-24页 |
2.3 薪酬激励公平性的特征 | 第24-25页 |
2.4 薪酬激励公平性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 第25页 |
2.5 薪酬激励公平性的分类 | 第25-28页 |
2.5.1 外部公平 | 第26页 |
2.5.2 内部公平 | 第26-27页 |
2.5.3 个人公平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薪酬激励的不公平性分析 | 第28-33页 |
3.1 薪酬激励的不公平性原因 | 第28-30页 |
3.1.1 平均主义的影响 | 第28页 |
3.1.2 暗箱操作 | 第28-29页 |
3.1.3 主观思想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 典型案例分析 | 第30-31页 |
3.3 薪酬激励不公平的后果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企业薪酬激励公平性的前提——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 第33-40页 |
4.1 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公平性 | 第33页 |
4.2 影响绩效考核的重要因素 | 第33-36页 |
4.2.1 考核目的不明确 | 第33-34页 |
4.2.2 考核缺乏标准 | 第34页 |
4.2.3 考核方式单一 | 第34页 |
4.2.4 考核结果无反馈 | 第34-35页 |
4.2.5 考核资源的浪费 | 第35页 |
4.2.6 考核者心理、行为上的错误 | 第35-36页 |
4.3 重视绩效考核,增强薪酬激励的公平性 | 第36-38页 |
4.3.1 设立绩效考核目标 | 第36页 |
4.3.2 建立规范的考核标准 | 第36-37页 |
4.3.3 组建科学的考核机构 | 第37页 |
4.3.4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 第37页 |
4.3.5 及时反馈考核结果 | 第37-38页 |
4.4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 | 第38-40页 |
第五章 企业薪酬激励公平性的设计 | 第40-61页 |
5.1 企业薪酬激励的公平性的设计原则 | 第40-42页 |
5.2 企业薪酬激励的外部公平性的构建 | 第42-47页 |
5.2.1 薪酬市场调查 | 第42-46页 |
5.2.2 以内在薪酬对薪酬激励的外部公平进行补偿 | 第46-47页 |
5.3 企业薪酬激励的内部公平性的构建 | 第47-52页 |
5.3.1 工作评价 | 第47-51页 |
5.3.2 鼓励员工参与薪酬管理,促进薪酬激励的内部公平 | 第51-52页 |
5.4 企业薪酬激励的个人公平性的构建 | 第52-56页 |
5.4.1 薪酬方式的选择 | 第52-55页 |
5.4.2 实行按劳付酬,完善薪酬激励的个人公平 | 第55-56页 |
5.5 加强企业薪酬激励公平性的其他措施 | 第56-58页 |
5.5.1 被激励者正确公平心理的引导 | 第56-57页 |
5.5.2 为员工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条件 | 第57页 |
5.5.3 增加薪酬的透明度 | 第57-58页 |
5.5.4 三种公平的统一 | 第58页 |
5.6 典型案例分析 | 第58-61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薪酬激励公平性的几点意见 | 第61-71页 |
6.1 我国薪酬激励的现状分析 | 第61-63页 |
6.2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薪酬方式评价 | 第63-68页 |
6.3 加强我国薪酬激励公平性的建议和对策 | 第68-71页 |
6.3.1 转变观念,建立积极公平薪酬政策 | 第68页 |
6.3.2 利用税收调节促进薪酬激励的公平性 | 第68-69页 |
6.3.3 落实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和保护合法的高收入与风险收入 | 第69页 |
6.3.4 提高公众对薪酬差距的接受性 | 第69-70页 |
6.3.5 完善员工参与薪酬制定的制度 | 第70页 |
6.3.6 建立薪酬激励的外部补偿制度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