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1页 |
1.1 对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的界定 | 第8-9页 |
1.2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对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的补充说明 | 第10-11页 |
第2章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的相关理论 | 第11-20页 |
2.1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的理论支持 | 第11-18页 |
2.1.1 城市地租和地价理论: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基础的基础 | 第11-13页 |
2.1.2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的动力 | 第13-15页 |
2.1.3 公共产品理论: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中配套产业化的理论指导 | 第15-17页 |
2.1.4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规模经济的要求 | 第17-18页 |
2.2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对传统房地产理论的发展 | 第18-20页 |
2.2.1 强调了区位理论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 第18-19页 |
2.2.2 对房地产保值、增值功能的质疑 | 第19-20页 |
第3章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的背景和现状分析 | 第20-28页 |
3.1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的宏观背景 | 第20-21页 |
3.1.1 房地产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和增长点 | 第20-21页 |
3.1.2 住房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 | 第21页 |
3.2 城市化进程与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的关系 | 第21-23页 |
3.2.1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 第21-22页 |
3.2.2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房地产开发所带来的空间 | 第22页 |
3.2.3 大城市的城郊化产生新的房地产开发模式 | 第22-23页 |
3.2.4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 第23页 |
3.3 我国房地产开发商的成长和成熟 | 第23-25页 |
3.3.1 从炒地卖地到开发经营 | 第23-24页 |
3.3.2 随着实力的增强和经验的丰富,开发规模不断扩大 | 第24页 |
3.3.3 从产品经营走向品牌经营 | 第24-25页 |
3.4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的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3.4.1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的特点 | 第25-26页 |
3.4.2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的存在问题 | 第26-27页 |
3.5 对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的经济学思考 | 第27-28页 |
3.5.1 从商品住宅的供需动因看 | 第27页 |
3.5.2 上规模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 第27页 |
3.5.3 房地产的敏感性和先导性是引致开发过热的重要原因 | 第27-28页 |
3.5.4 土地供给管理的失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 第28页 |
第4章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的操作思路和案例分析 | 第28-39页 |
4.1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的操作思路 | 第28-31页 |
4.1.1 形势分析 | 第28-29页 |
4.1.2 理念创新 | 第29-30页 |
4.1.3 策略设计 | 第30页 |
4.1.4 资源整合 | 第30-31页 |
4.2 国内外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的案例分析 | 第31-37页 |
4.2.1 加拿大温哥华太平洋协和区的建设 | 第32-33页 |
4.2.2 对星河湾的分析 | 第33-35页 |
4.2.3 对南国奥林匹克花园的分析 | 第35-37页 |
4.3 案例分析的总结和启示 | 第37-39页 |
4.3.1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是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推动的城市化 | 第37-38页 |
4.3.2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提高了房地产的投资门槛 | 第38页 |
4.3.3 开发策略对于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至关重要 | 第38页 |
4.3.4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为开发商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 第38-39页 |
第5章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对政府和开发商的新要求 | 第39-50页 |
5.1 政府对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的引导和支持 | 第39-45页 |
5.1.1 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 | 第40页 |
5.1.2 政府在城市规划上进行引导 | 第40-43页 |
5.1.3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 第43-44页 |
5.1.4 政府应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 第44-45页 |
5.2 城郊房地产大盘开发对开发商的要求 | 第45-50页 |
5.2.1 对开发商实力的更高要求 | 第45-46页 |
5.2.2 开发商要加强对市场的研究和挖掘 | 第46-47页 |
5.2.3 开发商应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素质 | 第47-48页 |
5.2.4 开发商应具备跨行业的资源整合能力 | 第48-49页 |
5.2.5 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49-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注释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