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文) | 第1-4页 |
内容摘要(英文) | 第4-8页 |
第一章 定罪: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连接点 | 第8-31页 |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定罪研究的起点 | 第8-16页 |
一、 英美法系的犯罪观 | 第8-10页 |
二、 大陆法系犯罪观 | 第10-12页 |
三、 我国的犯罪概念 | 第12-16页 |
第二节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联系 | 第16-20页 |
第三节 关于定罪的研究 | 第20-24页 |
第四节 定罪的概念 | 第24-31页 |
第二章 证据裁判主义 | 第31-52页 |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和属性 | 第31-39页 |
一、 证据的概念 | 第31-37页 |
(一) 关于证据概念 | 第31页 |
(二) 对我国“事实说”证据概念的质疑 | 第31-34页 |
(三) 对新观点“泛根据说”的评析 | 第34-36页 |
(四) 定案的根据——终极意义上的证据概念 | 第36-37页 |
二、 证据的属性 | 第37-39页 |
第二节 证据的客观性:证据裁判主义之基础 | 第39-45页 |
一、 证据的客观性:证据为何能成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 第39-42页 |
二、 证据的主观性:证据如何成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 第42-45页 |
第三节 证据裁判主义 | 第45-52页 |
一、 人类社会解决争端的裁判根据 | 第45-47页 |
二、 证据裁判主义的含义及意义 | 第47-52页 |
第三章 证据与事实认定(一) | 第52-85页 |
第一节 案件事实:客观事实抑或法律事实? | 第52-67页 |
一、 犯罪事实的司法重构 | 第52-55页 |
二、 “以事实为根据”抑或“以证据为根据”? | 第55-60页 |
三、 案件事实的性质:法律事实 | 第60-67页 |
第二节 证据制度与事实认定 | 第67-85页 |
一、 证据法的内在价值 | 第67-73页 |
二、 证据规则与事实认定 | 第73-85页 |
(一) 证据规则的内涵及其意义 | 第73-80页 |
(二) 关于我国确立证据规则的思考 | 第80-85页 |
第四章 证据与事实认定(二) | 第85-113页 |
第一节 自由心证原则的含义及演变进程 | 第85-91页 |
第二节 自由心证原则的内容及内在制约 | 第91-101页 |
一、 证据评价的根据 | 第94-99页 |
二、 有罪认定的标准 | 第99-101页 |
第三节 关于我国确立自由心证原则的思考——兼论自由心证原则的制度化制约 | 第101-113页 |
一、 关于我国确立自由心证原则的思考 | 第101-106页 |
二、 司法独立——自由心证原则的前提 | 第106-113页 |
第五章 证据与犯罪构成 | 第113-151页 |
第一节 犯罪构成要件的诉讼法意义 | 第113-122页 |
一、 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要件 | 第113-118页 |
二、 作为刑事诉讼指导形象的犯罪构成要件 | 第118-122页 |
第二节 犯罪构成事实是主要证明对象 | 第122-131页 |
第三节 犯罪构成要件与证明责任 | 第131-151页 |
一、 证明责任的涵义 | 第131-136页 |
二、 犯罪构成要件与证明责任的分配 | 第136-144页 |
三、 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定罪标准) | 第144-15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1-156页 |
后记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