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 言 | 第1-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3-14页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页 |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2. 研究方案 | 第16-20页 |
2.1.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2. 调查地区和主要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17-18页 |
2.3. 调查内容与实施过程 | 第18-20页 |
3. 人口迁移、劳动力流动与双重劳动力市场 | 第20-35页 |
3.1. 人口迁移与外来人口和外来劳动力形成 | 第20-21页 |
3.2. 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理论与模型 | 第21-26页 |
3.2.1. 人口迁移规律 | 第21-22页 |
3.2.2. 推—拉理论 | 第22-23页 |
3.2.3. 成本—收益理论 | 第23-24页 |
3.2.4. 收入差距理论 | 第24-25页 |
3.2.5. 开发移民理论 | 第25页 |
3.2.6. 历史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3.3. 劳动力市场不同于商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特征 | 第26-30页 |
3.4. 双重劳动力市场结构 | 第30-34页 |
3.4.1. 双重劳动力市场特征 | 第30-31页 |
3.4.2. 本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市场 | 第31-33页 |
3.4.3. “本地劳动力—外来劳动力”就业模型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外来劳动力流入和管理:现状概述 | 第35-46页 |
4.1. 调查镇外来人口和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 第35-37页 |
4.1.1. 苏南地区调查镇外来人口和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 第35-36页 |
4.1.2. 温州市调查镇外来人口和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 第36页 |
4.1.3. 广东省调查镇外来人口和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 第36-37页 |
4.2. 外来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 | 第37-39页 |
4.3. 外来劳动力流入机制与方式 | 第39-42页 |
4.4. 外来劳动力生活状况 | 第42-43页 |
4.5. 外来劳动力管理机构与手续 | 第43-44页 |
4.6. 外来劳动力流入的主要障碍 | 第44-4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外来劳动力群体基本特征 | 第46-64页 |
5.1. 流入的主要动因 | 第46-47页 |
5.2. 外来劳动力年龄分布 | 第47-50页 |
5.3. 性别构成和婚姻状况 | 第50-52页 |
5.4. 文化程度 | 第52-56页 |
5.5. 与原籍的关系 | 第56-58页 |
5.5.1. 外来劳动力的家庭结构 | 第56页 |
5.5.2. 家人对外出打工的支持度及承包土地的处理方法 | 第56-57页 |
5.5.3. 承包地面积和年家庭农业收入 | 第57-58页 |
5.6. 与当地社区的关系 | 第58-63页 |
5.6.1. 大部分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只是保持着一般性的认识关系 | 第58-59页 |
5.6.2. 流入者的家乡与打工地区的主要差别 | 第59页 |
5.6.3. 外来职工与本地职工发生冲突的原因 | 第59-61页 |
5.6.4. 外来劳动力子女的教育条件 | 第61页 |
5.6.5. 外来职工反映意愿和要求的途径。 | 第61-62页 |
5.6.6. 外来职工与本地职工培训效果评价 | 第62页 |
5.6.7. 外来职工离开雇用企业的原因 | 第62-6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影响企业雇佣外来劳动力因素分析 | 第64-75页 |
6.1. 影响企业雇佣外来劳动力因素 | 第64-67页 |
6.1.1. 所有制形式对吸纳外来劳动力影响 | 第65页 |
6.1.2. 行业类型对吸纳外来劳动力影响 | 第65-66页 |
6.1.3. 企业规模对吸纳外来劳动力影响 | 第66-67页 |
6.2. 所有制、行业和规模不同吸纳外来劳动力差异 | 第67-72页 |
6.2.1. 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吸纳外来劳动力的差异 | 第67-69页 |
6.2.2. 不同行业特征吸纳外来劳动力的差异 | 第69-70页 |
6.2.3. 不同规模企业吸纳外来劳动力的差异 | 第70-72页 |
6.3. 企业雇佣外来劳动力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 第72-73页 |
6.3.1. 企业雇佣外来劳动力影响因素模型形式与意义 | 第72页 |
6.3.2. 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 第72-73页 |
6.4. 本章小结和讨论 | 第73-75页 |
7. 影响外来劳动力收入因素分析 | 第75-88页 |
7.1. 影响外来劳动力月工资收入的主要因素 | 第75-78页 |
7.1.1. 基本假设 | 第76页 |
7.1.2. 性别和年龄对外来劳动力收入的影响 | 第76-77页 |
7.1.3. 受教育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时间对外来劳动力收入的影响 | 第77页 |
7.1.4. 以前的收入和工作地点对外来劳动力收入的影响 | 第77-78页 |
7.2. 外来劳动力月工资收入影响因素模型及经济意义 | 第78-79页 |
7.3. 三个调查地区模型估算结果及解释 | 第79-84页 |
7.3.1. 苏南地区模型估算结果 | 第79-81页 |
7.3.2. 温州地区模型估算结果 | 第81-83页 |
7.3.3. 广东地区模型估算结果 | 第83-84页 |
7.4. 外来者身份对工资收入的影响 | 第84-86页 |
7.4.1. 温州地区综合收入模型估算结果 | 第84-85页 |
7.4.2. 广东地区综合收入模型估计结果 | 第85-86页 |
7.5.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86-88页 |
8. 外来劳动力与本地职工工种和福利的差异分析 | 第88-102页 |
8.1. 工种构成差异及其显著性检验 | 第88-93页 |
8.1.1. 工种构成状况与差异水平 | 第88-91页 |
8.1.2. 工种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 第91-92页 |
8.1.3. 工种构成差异的原因 | 第92-93页 |
8.2. 外来职工的社会福利保障状况及与本地职工差异 | 第93-98页 |
8.2.1. 社会福利保障状况及差异 | 第93-95页 |
8.2.2. 社会福利保障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和原因分析 | 第95-98页 |
8.3. 外来职工与本地职工收入水平差异及表现 | 第98-101页 |
8.3.1. 外来与本地职工工资收入水平比较及检验 | 第98-99页 |
8.3.2. 文化程度相同外来劳动力与本地职工收入比较 | 第99-100页 |
8.3.3. 收入差异存在的原因与表现形式。 | 第100-101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9. 外来劳动力移民倾向分析 | 第102-112页 |
9.1. 外来劳动力移民倾向影响因素的选择和判断 | 第102-104页 |
9.1.1. 年龄和文化教育水平 | 第102-103页 |
9.1.2. 性别、婚姻和家庭人口数量 | 第103-104页 |
9.1.3. 收入水平、外出打工年限、福利状况和生活费差距 | 第104页 |
9.2. 外来劳动力移民倾向单因素分析 | 第104-108页 |
9.2.1. 计数变量的x~2检验 | 第105-106页 |
9.2.2. 计量变量的T检验 | 第106-108页 |
9.3. 外来劳动力移民倾向模型及各地区的估计结果 | 第108-110页 |
9.3.1. 外来劳动力移民倾向模型的形式 | 第108页 |
9.3.2. 三个地区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 第108-110页 |
9.4. 本地职工对外来劳动力移民的态度 | 第110-111页 |
9.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10. 外来劳动力和人口管理制度及缺陷 | 第112-128页 |
10.1. 外来劳动力和人口管理机构与职能 | 第112-119页 |
10.1.1. 管理动因 | 第112-114页 |
10.1.2. 外来劳动力和人口管理制度形成 | 第114-115页 |
10.1.3. 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 第115-118页 |
10.1.4. 管理内容和手段 | 第118-119页 |
10.2. 现行外来劳动力和人口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 第119-125页 |
10.2.1. 消极限制被动管理 | 第119-120页 |
10.2.2. “有序化”的歧义 | 第120-121页 |
10.2.3. 管理动力外在化 | 第121-124页 |
10.2.4. 与就业地原生社会体制相隔绝 | 第124-125页 |
10.3. 外来劳动力和人口的非正式组织 | 第125-127页 |
10.3.1. 生产经营型非正式组织 | 第125-126页 |
10.3.2. 生活友谊型非正式组织 | 第126页 |
10.3.3. 秘密社会型非正式组织 | 第126-127页 |
10.4.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11. 培育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市场 加强外来劳动力和人口的综合管理 | 第128-136页 |
11.1. 转变管理观念 | 第128-129页 |
11.2. 创新管理制度 | 第129-132页 |
11.2.1. “非直接计划移民”政策 | 第129-131页 |
11.2.2. “过渡户口”制度 | 第131-132页 |
11.3. 培育整合管理组织 | 第132-134页 |
11.3.1. 整合现有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 | 第132-133页 |
11.3.2. 正视非正式组织 | 第133页 |
11.3.3. 加强外来劳动力权益保护组织职能 | 第133-134页 |
11.4. 规范管理行为 | 第134-135页 |
11.4.1. 规范政府管理行为 | 第134-135页 |
11.4.2. 加强就业中介组织的管理 | 第135页 |
11.4.3. 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 | 第135页 |
11.5.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2页 |
附录 | 第142-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