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视觉符号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0页 |
·概念界定 | 第7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课题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第二章 民国时期视觉符号的发展与演变 | 第10-14页 |
·萌芽期——民国初建至五四运动前夕的视觉符号 | 第10-11页 |
·繁荣期——五四时期至七七事变的视觉符号 | 第11-12页 |
·发展期——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视觉符号 | 第12-14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各类视觉符号的表现形式 | 第14-36页 |
·商标 | 第14-16页 |
·洋为中用的设计思想 | 第14-15页 |
·民国商标设计要素分析 | 第15-16页 |
·月份牌 | 第16-18页 |
·月份牌的兴盛 | 第16-17页 |
·月份牌艺术的文化特征 | 第17-18页 |
·电影海报 | 第18-21页 |
·电影海报的发展 | 第18-19页 |
·民国电影海报的视觉要素分析 | 第19-21页 |
·报纸广告 | 第21-24页 |
·民国报纸广告的兴盛 | 第21-22页 |
·民国报纸广告的创意 | 第22-24页 |
·书籍装帧 | 第24-27页 |
·民国书籍装帧的发展 | 第24-25页 |
·民国书籍装帧设计表现形式 | 第25-27页 |
·漫画 | 第27-28页 |
·民国时期漫画的发展 | 第27页 |
·民国漫画在设计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版画 | 第28-30页 |
·现代版画的源起 | 第28-29页 |
·民国时期现代版画的发展及特点 | 第29-30页 |
·服饰 | 第30-32页 |
·男服 | 第30-31页 |
·女服 | 第31-32页 |
·徽章 | 第32-36页 |
·民国时期徽章类别 | 第32-35页 |
·民国时期徽章的图形构成元素及色彩运用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民国时期视觉符号的设计特征与影响因素 | 第36-49页 |
·民国时期视觉符号的设计要素分析 | 第36-39页 |
·形式多样的图形表现 | 第36-37页 |
·个性鲜明的字体设计 | 第37-38页 |
·立足传统的色彩运用 | 第38-39页 |
·民国时期视觉符号的设计创新 | 第39-42页 |
·广告形式的创新 | 第39-40页 |
·绘画技法的创新 | 第40-41页 |
·传统图案变商标 | 第41页 |
·旗袍的诞生 | 第41-42页 |
·民国时期视觉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42-49页 |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对民国视觉设计的影响 | 第42-43页 |
·西方艺术设计对民国视觉设计的影响 | 第43-44页 |
·资产阶级对民国视觉设计的影响 | 第44-45页 |
·人民大众审美取向对民国视觉设计的影响 | 第45-46页 |
·科学技术对民国视觉设计的影响 | 第46-47页 |
·解放区与国统区视觉设计的比较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民国时期视觉符号的文化内涵 | 第49-54页 |
·传统文化的承载 | 第49-50页 |
·“以和为美”的审美价值 | 第49页 |
·“意境之美”的审美情趣 | 第49-50页 |
·“神与物统一”的审美功能 | 第50页 |
·中西设计文化的交融 | 第50-52页 |
·中西设计文化的差异 | 第50-51页 |
·中西设计文化的碰撞 | 第51-52页 |
·时代精神的展示 | 第52-54页 |
·时代性 | 第52-53页 |
·局限性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民国时期视觉设计与现代设计 | 第54-61页 |
·民国风格的视觉设计 | 第54-58页 |
·民国风格视觉设计的发展现状 | 第54-58页 |
·民国风格视觉设计的时尚解读 | 第58页 |
·民国时期视觉设计的超越 | 第58-61页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