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CO2萃取甘蔗滤泥中功效成分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8页 |
·甘蔗滤泥 | 第12-13页 |
·高碳脂肪醇 | 第13-18页 |
·高碳脂肪醇的来源 | 第14-16页 |
·高碳脂肪醇的功能 | 第16页 |
·高碳脂肪醇制备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高碳脂肪醇含量的测定 | 第18页 |
·叶绿素 | 第18-21页 |
·叶绿素的作用 | 第19页 |
·叶绿素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叶绿素的提取方法 | 第20-21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 第21-27页 |
·超临界流体的概念 | 第21-22页 |
·超临界流体的特性 | 第22-24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 | 第24-25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 | 第25-26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工艺流程 | 第28-30页 |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8-29页 |
·实验仪器与装置 | 第29页 |
·实验工艺流程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超临界CO_2萃取甘蔗滤泥的试验研究 | 第30-37页 |
·超临界CO_2萃取装置 | 第30-33页 |
·萃取装置基本参数 | 第30-31页 |
·萃取流程图 | 第31-32页 |
·萃取操作程序 | 第32-33页 |
·超临界CO_2萃取甘蔗滤泥的试验 | 第33-37页 |
·实验步骤 | 第33-34页 |
·超临界CO_2萃取甘蔗滤泥的实验设计 | 第34页 |
·萃取物含量计算 | 第34-35页 |
·高碳脂肪醇的GC-MS检测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56页 |
·超临界CO_2萃取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7-41页 |
·萃取压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萃取温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萃取时间的影响 | 第39-40页 |
·物料粒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超临界CO_2萃取的正交实验结果 | 第41-45页 |
·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条件的选择 | 第41-42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42-45页 |
·萃取物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高碳脂肪醇的GC-MS检测结果 | 第46-50页 |
·二十八烷醇标准品的色谱图 | 第46-47页 |
·正交试验萃取物的色谱图 | 第47-50页 |
·超临界CO_2萃取与溶剂萃取的比较 | 第50页 |
·叶绿素稳定性的实验结果 | 第50-56页 |
·温度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光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酸、碱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氧化还原剂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金属离子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4页 |
·食品添加剂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第五章 超临界CO_2萃取高碳脂肪醇的动力学模型 | 第56-71页 |
·超临界萃取的动力学模型 | 第56-60页 |
·经验模型 | 第56-57页 |
·基于传热类比的模型 | 第57页 |
·质量守恒模型 | 第57-60页 |
·模型建立 | 第60-64页 |
·基本假设 | 第6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60-64页 |
·模型中参数的来源 | 第64页 |
·模型中参数的测量和计算 | 第64-67页 |
·滤泥密度的测定 | 第65页 |
·床层空隙率的测定 | 第65页 |
·颗粒的球形系数的确定 | 第65-66页 |
·固体颗粒比表面积的倒数的确定 | 第66页 |
·滤泥中高碳脂肪醇的含量 | 第66页 |
·超临界CO_2密度的计算 | 第66-67页 |
·溶质处于溶解平衡时的平衡常数的确定 | 第67页 |
·溶质在固体颗粒内部的扩散系数的确定 | 第67页 |
·方程求解和模拟 | 第67-71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