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

红壤坡地水土流失过程分析与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1 绪论第12-23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0页
     ·土壤特性与土壤侵蚀方面的研究第13-14页
     ·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方面的研究第14-15页
     ·土壤侵蚀试验和监测研究第15-17页
     ·水土保持效益研究第17-18页
     ·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第18-20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浙江省红壤坡地的自然特征和水土流失现状研究第20页
     ·试验方法研究第20页
     ·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特征研究第20页
     ·红壤坡地水土保持措施研究第20-21页
   ·研究方法第21-22页
     ·实验站径流小区观测法第21页
     ·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法第21页
     ·土壤物理特性的室内分析法第21页
     ·资料统计分析研究法第21页
     ·生态工程的系统设计方法第21-22页
   ·技术路线第22-23页
2 浙江省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特征研究第23-36页
   ·浙江省红壤区的自然环境背景第23-25页
   ·浙江省红壤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第25-26页
   ·红壤坡地是水土流失发生的主体第26-27页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土流失面积第27-29页
   ·水土流失的危害第29-31页
     ·降低土壤肥力,破坏土地资源第29页
     ·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加剧干旱发展第29-30页
     ·加剧洪涝灾害,降低水库湖泊的综合利用功能第30页
     ·水库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第30-31页
     ·加剧山区贫困,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第31页
   ·浙江省水土流失特征的成因分析第31-36页
     ·开发建设项目是强度水土流失面积波动的根本原因第31-33页
     ·农业经济林开发建设是导致林地水土流失比重大的原因之一第33-34页
     ·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型是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的原因之一第34-36页
3 资料来源和试验设计第36-42页
   ·兰溪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资料第36-38页
   ·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计第38-40页
   ·试验过程设计第40-42页
4 水土流失过程分析第42-65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天然降水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强度分析第42-44页
     ·同一时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强度分析第42-43页
     ·不同树种的林地径流小区水土流失强度随着树龄的动态变化第43-44页
     ·不同耕作措施径流小区水土流失强度的动态变化第44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天然降水条件下的产流产沙过程分析第44-53页
     ·不同耕作措施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过程第44-47页
     ·不同树种的林地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过程第47-49页
     ·茶园和原始荒坡的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过程第49-53页
   ·不同坡度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的水土流失过程分析第53-65页
     ·同一坡度不同雨强的产沙过程分析第53-60页
     ·不同坡度相近雨强条件下的侵蚀产沙过程第60-62页
     ·相同坡度不同雨强的15min累计产沙量动态趋势第62-63页
     ·不同坡度随雨强递增引起的侵蚀模数动态过程第63-65页
5 水土保持措施优化设计第65-76页
   ·坡地农业耕作技术措施的优化设置第65-67页
     ·坡地不同耕作方式的保水保土效益分析第65-66页
     ·坡地农业耕作措施的优化设置第66-67页
   ·坡面工程措施的优化设置第67-71页
     ·鱼鳞坑第67页
     ·梯田第67-69页
     ·水平开横沟第69页
     ·水平阶第69页
     ·截排水渠第69-70页
     ·蓄水池第70-71页
   ·生物措施——农林复合措施第71-72页
     ·果农复合型模式第71页
     ·果农间隔带状或果林防护型模式第71页
     ·带状防护型农林混合模式第71页
     ·林茶型组合模式第71-72页
   ·生态措施第72-76页
     ·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第72页
     ·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机组合——生态系统工程第72-73页
     ·以提高植被覆盖率为主的功能型水土保持生态措施第73-74页
     ·封育式水土保持生态措施第74页
     ·开发式人为辅助的生态修复模式第74-7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6-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REE的工程教育研究平台研究
下一篇:论道家休闲观的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