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5页 |
前言 | 第15-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37页 |
1 地理分布与危害 | 第16页 |
2 犬瘟热病原学 | 第16-23页 |
3 犬瘟热流行病学 | 第23-28页 |
4 临床症状 | 第28-29页 |
5 致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 第29-30页 |
6 诊断技术 | 第30-35页 |
7 免疫与防治 | 第35-37页 |
实验一 狐源犬瘟热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第37-48页 |
1 引言 | 第3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2页 |
·材料 | 第37-39页 |
·方法 | 第39-42页 |
3 结果 | 第42-46页 |
·病毒分离结果 | 第42-43页 |
·电镜观察结果 | 第43-44页 |
·病毒滴度测定试验结果 | 第44页 |
·病毒的理化特性试验结果 | 第44-45页 |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 第45页 |
·RT-PCR扩增结果 | 第45页 |
·荧光定量RT-PCR结果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47页 |
5 小结 | 第47-48页 |
实验二 狐源犬瘟热病毒N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8-58页 |
1 引言 | 第4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4页 |
·材料 | 第48-50页 |
·方法 | 第50-54页 |
3 结果 | 第54-56页 |
·CDV-FOX-TA N基因的RT-PCR扩增产物 | 第54页 |
·重组质粒pCDV/TA-N酶切鉴定 | 第54-55页 |
·CDV-FOX-TA N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 第55页 |
·CDV-FOX-TA N基因系统发生分析 | 第55-56页 |
4 讨论 | 第56-57页 |
5 小结 | 第57-58页 |
试验三 犬瘟热病毒N基因的真核表达与鉴定 | 第58-66页 |
1 引言 | 第5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8-62页 |
·材料 | 第58-59页 |
·方法 | 第59-62页 |
3 结果 | 第62-64页 |
·CDV N基因的扩增、克隆和重组质粒pIRES-N的鉴定 | 第62页 |
·潮霉素浓度定量 | 第62-63页 |
·重组质粒转染CHO-K1细胞及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63页 |
·转染细胞株表达产物的鉴定 | 第63-64页 |
4 讨论 | 第64-65页 |
5 小结 | 第65-66页 |
试验四 狐源犬瘟热病毒N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鉴定 | 第66-81页 |
1 引言 | 第6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6-74页 |
·材料 | 第66-67页 |
·方法 | 第67-74页 |
3 结果 | 第74-79页 |
·CDV-N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74-75页 |
·CDV-N基因测序结果及分析 | 第75-76页 |
·重组表达质粒pET24b-N的酶切鉴定 | 第76页 |
·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76-77页 |
·重组CDV-N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 第77-78页 |
·重组表达产物CDV-N蛋白的抗原性测定 | 第78-79页 |
4 讨论 | 第79-80页 |
5 小结 | 第80-81页 |
试验五 检测犬瘟热病毒抗体的重组N蛋白-ELSIA方法的 建立及应用 | 第81-93页 |
1 引言 | 第8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1-85页 |
·材料 | 第81-82页 |
·方法 | 第82-85页 |
3 结果 | 第85-91页 |
·重组N蛋白的纯化效果 | 第85-86页 |
·重组N蛋白的特异性检查 | 第86页 |
·重组N蛋白-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86-89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89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89-90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90页 |
·抗原包被板保存期的确定 | 第90-91页 |
·重组N蛋白-ELISA检测方法的应用 | 第91页 |
4 讨论 | 第91-92页 |
5 小结 | 第92-93页 |
试验六 Tqa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CDV方法的 建立与初步应用 | 第93-103页 |
1 引言 | 第9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3-97页 |
·材料 | 第93-94页 |
·方法 | 第94-97页 |
3 结果 | 第97-100页 |
·反转录反应体系及条件 | 第97页 |
·RT-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 第97页 |
·Taq Man荧光定量RT-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 第97-98页 |
·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98页 |
·敏感性试验结果 | 第98-99页 |
·重复性试验结果及标准曲线 | 第99-100页 |
·CDV Taq Man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初步应用结果 | 第100页 |
4 讨论 | 第100-101页 |
5 小结 | 第101-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9页 |
缩略语表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12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