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中国社会的象征二元结构--以农民工群体为中心的微观权力分析

内容提要第1-8页
导论第8-20页
 一、问题的缘起第8-10页
 二、概念与框架第10-14页
 三、研究的对象第14-16页
 四、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五、方法的讨论第17-20页
第一章 中国城乡社会结构研究的理论准备第20-42页
 一、“象征社会”:社会结构分析的前提范式第20-24页
 二、城乡社会结构转型研究的象征维度第24-27页
 三、城乡结构变迁的相关研究与讨论第27-34页
 四、可供借鉴的理论资源述评第34-39页
 五、总结与讨论第39-42页
第二章 身体的二元化与城乡社会区分第42-62页
 一、身体的“缺席”、“出场”与中国语境第42-45页
 二、农民工身体的社会性与象征性意蕴第45-50页
 三、身体的“政治一元化”与“城乡二元化”第50-55页
 四、身体二元化与农民工身体政治第55-59页
 五、总结与讨论第59-62页
第三章 社会空间二元化:从“城乡之间”到“城市之中”第62-85页
 一、社会空间的“政治化”与“去政治化”第62-66页
 二、视觉秩序:从农村到“城市里的农村”第66-71页
 三、异质空间与城乡象征性界分第71-76页
 四、空间二元化与农民工的“心灵二元化”第76-81页
 五、总结与讨论第81-85页
第四章 农民工自我认同的身份政治学第85-105页
 一、农民与农民工的“我”:传统与变迁第85-90页
 二、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单向他化”第90-94页
 三、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裂隙第94-98页
 四、城乡流动中国家的“缺席”与“在场”第98-102页
 五、总结与讨论第102-105页
第五章 话语权力与农民工“他者化”形象建构第105-133页
 一、大众传媒的农民工话语第105-109页
 二、农民工形象建构的个案分析第109-124页
 三、农民工形象的“他者化”第124-128页
 四、“他者化”的现代性内涵第128-130页
 五、总结与讨论第130-133页
第六章 城乡象征二元结构及其现代性意义第133-153页
 一、“象征二元结构”的概念谱系与界定第133-140页
 二、象征二元结构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第140-144页
 三、象征、国家与现代性建构第144-146页
 四、“客观现代性”与“表达现代性”第146-149页
 五、总结与讨论第149-153页
结论与讨论第153-162页
 一、基本结论第153-156页
 二、宏观结构研究与微观象征研究的关系第156-158页
 三、象征因素如何生成并建构社会生活第158-159页
 四、“城市融入”还是“流动的城乡界线”第159-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73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第173-174页
论文摘要第174-177页
Abstract第177-181页
后记第181-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劳动权及其法制保障
下一篇:“离家”与“回家”--中国妇女解放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