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美学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0-29页 |
一、孔颖达生平及撰作简介 | 第10-11页 |
二、孔颖达美学思想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三、孔颖达学术思想全景考略 | 第16-29页 |
第一章 本体论 | 第29-52页 |
第一节 道气论 | 第29-38页 |
一、论“道” | 第30-33页 |
二、论“气” | 第33-36页 |
三、论“生生” | 第36-38页 |
第二节 有无论 | 第38-43页 |
一、“易理备包有无” | 第38-40页 |
二、“自然而尔,因无而生有” | 第40-43页 |
第三节 变易论 | 第43-52页 |
一、“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 第43-45页 |
二、“变化之道,在刚柔相推之中” | 第45-46页 |
三、“诗迹所用,随运而移” | 第46-52页 |
第二章 情性论 | 第52-72页 |
第一节 情性之辩 | 第52-58页 |
一、论性情 | 第52-56页 |
二、论性情与审美教化 | 第56-58页 |
第二节 “情志一也” | 第58-62页 |
第三节 “情缘物动,物感情迁” | 第62-65页 |
第四节 “蓄志发愤,情寄于辞” | 第65-72页 |
第三章 象论 | 第72-96页 |
第一节 恢复重“象”传统 | 第72-75页 |
一、恢复重“象”传统 | 第72-74页 |
二、重“象”缘由 | 第74-75页 |
第二节 “观物取象”论 | 第75-81页 |
一、论“观物取象” | 第75-78页 |
二、“观物取象”论的美学意义 | 第78-81页 |
第三节 言、象、意之辩 | 第81-88页 |
一、立“言”尽意 | 第82-84页 |
二、立“象”尽意 | 第84-86页 |
三、“太虚之象” | 第86-88页 |
第四节 由“易象”到“兴象” | 第88-96页 |
一、“以物象而明人事,若《诗》之比喻” | 第88-90页 |
二、“兴必取象” | 第90-96页 |
第四章 诗论 | 第96-118页 |
第一节 “诗有三训” | 第96-103页 |
一、“风雅之诗,缘政而作” | 第97-99页 |
二、“诗述民志,乐歌民诗” | 第99-101页 |
三、“畅怀舒愤,塞违从正” | 第101-103页 |
第二节 “三体三用” | 第103-111页 |
一、“三体三用”说的提出 | 第103-108页 |
二、释“赋比兴” | 第108-111页 |
第三节 “删诗”辨正 | 第111-118页 |
第五章 乐论 | 第118-139页 |
第一节 礼乐相济 | 第118-125页 |
一、“礼乐兼有,所以为美” | 第120-121页 |
二、“时政善恶,见于音” | 第121-123页 |
三、“乐出于人而还感人” | 第123-125页 |
第二节 “诗乐同功” | 第125-128页 |
第三节 二艺分途 | 第128-133页 |
第四节 律历融通 | 第133-139页 |
第六章 审美诠释论 | 第139-159页 |
第一节 “疏不破注” | 第139-144页 |
一、释“疏不破注” | 第140-142页 |
二、随文释义 | 第142-144页 |
第二节 “体无恒式” | 第144-147页 |
第三节 立足文本 | 第147-151页 |
一、注重文本基本表达形式 | 第148-150页 |
二、注重文本语境 | 第150-151页 |
第四节 学理通观 | 第151-159页 |
一、对于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通观 | 第151-152页 |
二、对于不同经传之间的通观 | 第152-153页 |
三、对于同一经传文本内部的通观 | 第153-159页 |
结语 | 第159-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0页 |
后记 | 第170-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