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死刑复核程序研究完善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1页
一、死刑复核程序概述第11-17页
 (一) 死刑复核程序概念第11页
 (二) 死刑复核程序的设立目的、性质、特征和作用第11-14页
  1、死刑复核程序的设立目的第11页
  2、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第11-12页
  3、死刑复核程序目前的特征第12-13页
  4、死刑复核程序的作用第13-14页
 (三) 死刑复核程序体现和追求的法律价值目标第14-17页
  1、法律价值的概念第14页
  2、死刑复核程序价值第14-17页
二、日本、美国审判程序上死刑控制情况对我国的借鉴第17-23页
 (一) 日本审判程序上死刑控制情况介绍第17-18页
  1、日本的法院(裁判所)系统第17页
  2、死刑案件的审判诉讼流程第17-18页
  3、死刑案件救济手段第18页
 (二) 美国审判程序上死刑控制情况介绍第18-20页
  1、美国的法院系统第18-19页
  2、死刑案件的审判诉讼流程第19-20页
  3、死刑案件救济手段第20页
 (三) 日本、美国审判程序上死刑控制情况对我国的借鉴第20-23页
  1、日本从审判程序上对死刑进行控制的情况对我国的借鉴第20-21页
  2、美国从审判程序上对死刑控制的情况对我国的借鉴第21-23页
三、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历史沿革第23-28页
 (一) 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演进历程第23-25页
 (二) 解放前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死刑复核制度第25-26页
 (三) 建国以来我国死刑复核权归属的变迁第26-28页
四、死刑复核程序运行的背景第28-33页
 (一) 死刑复核程序正常运行的前提第28-29页
 (二) 死刑复核程序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第29-30页
 (三) 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问题第30-31页
 (四) 政治清明社会“人权保障”的基本特征第31-33页
五、死刑复核程序的问题第33-42页
 (一) 死刑复核程序的“自动启动”第33-34页
  1、死刑复核程序“自动启动”现状第33页
  2、死刑复核程序“自动启动”弊端分析第33-34页
 (二) 死刑复核程序的诉讼构造单方化第34-37页
  1、复核庭审理组织形式第34-36页
  2、死刑复核程序运行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诉讼主体资格第36-37页
  3、人民检察院的监督职责第37页
 (三) 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第37-40页
  1、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方式第37-38页
  2、死刑复核的审理范围第38-40页
  3、死刑复核的审理期限第40页
 (四) 死刑、死缓案件审理与死刑、死缓复核在程序上的“合二为一”第40-42页
  1、“合二为一”的现状第41页
  2、“合二为一”现状的弊端分析第41-42页
六、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完善第42-50页
 (一) 死刑复核程序“自动启动”的改革第42-43页
 (二) 死刑复核程序的诉讼构造的改革第43-45页
  1、复核庭审理组织形式的改革第43-44页
  2、死刑复核程序运行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诉讼主体资格的改革第44页
  3、人民检察院的监督职责的改革第44-45页
 (三) 死刑复核程序审理的改革第45-47页
  1、死刑复核程序审理方式的改革第45-46页
  2、死刑复核的审理范围的改革第46-47页
  3、死刑复核的审理期限的改革第47页
 (四) 死刑、死缓案件审理与死刑、死缓复核在程序上“合二为一”的改革第47-50页
结论第50-51页
注释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取保候审制度改革研究
下一篇:论民事诉讼中的程序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