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德育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导论第12-39页
 一、问题缘起及意义第12-13页
 二、研究现状、困境及出路第13-32页
  (一)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第13-18页
  (二)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第18-27页
  (三) 研究困境与出路第27-32页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32-36页
  (一) 理论基础第32-35页
  (二) 研究方法第35-36页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点第36-39页
  (一) 研究思路第36-37页
  (二) 可能的创新点第37-39页
第一章 德育、德育动力与德育动力机制第39-70页
 一、德育动力机制及有关概念诠释第39-47页
  (一) 德与道德、德育与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辨析第39-44页
  (二) 动力、动力机制与德育动力机制的内涵界定第44-47页
 二、德育动力机制的动力结构第47-50页
  (一) 德育动力系统的子系统第47-48页
  (二) 德育动力子系统的组成元素第48-49页
  (三) 德育动力系统的功能与功能结构第49-50页
 三、德育动力机制的环境结构第50-64页
  (一) 德育环境巨系统及其结构要素第52-56页
  (二) 德育环境子系统及其结构要素第56-64页
 四、德育动力机制的运作机理第64-70页
  (一) 德育动力机制的基本结构第64-65页
  (二) 德育动力机制的基本类型第65-66页
  (三) 德育动力机制的运作过程与手段第66-70页
第二章 德育的内生动力机制第70-116页
 一、德育内生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第70-80页
  (一) “内生”中“内”的理解问题第70-71页
  (二) “内生”中“生”的理解问题第71-73页
  (三) 德育内生动力机制的概念内涵第73-76页
  (四) 德育内生动力机制的概念外延第76-80页
 二、德育内生动力机制的结构要素第80-101页
  (一) 教育主体动力结构要素第81-82页
  (二) 受教育主体动力结构要素第82-89页
  (三) 社会主体动力结构要素第89-93页
  (四) 政治主体动力结构要素第93-101页
 三、德育内生动力机制的功能分析第101-116页
  (一) 德育内生动力机制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关系机制第101-102页
  (二) 德育内生动力机制确保德育的正确方向第102-109页
  (三) 德育内生动力机制增进德育的承继性第109-116页
第三章 德育的外生动力机制第116-153页
 一、德育外生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第116-126页
  (一) 德育外生动力机制的逻辑基点第117-118页
  (二) 德育外生动力机制的概念内涵第118-119页
  (三) 德育外生动力机制的概念外延第119-125页
  (四) 德育外生动力机制与德育内生动力机制的内在关系第125-126页
 二、德育外生动力机制的结构要素第126-148页
  (一) 理论创新机制的结构要素第126-139页
  (二) 实践创新机制的结构要素第139-148页
 三、德育外生动力机制的功能分析第148-153页
  (一) 德育外生动力机制是德育形成和发展的外在关系机制第148-150页
  (二) 德育外生动力机制增添德育的改革与创新的活力第150-151页
  (三) 德育外生动力机制促进德育的内化与外化双向互动第151-153页
第四章 德育的联动动力机制第153-173页
 一、德育联动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第153-159页
  (一) 德育联动动力机制的概念内涵第153-158页
  (二) 德育联动动力机制的概念外延第158页
  (三) 德育联动动力机制与其他机制的内在关系第158-159页
 二、德育联动动力机制的结构要素第159-169页
  (一) 动力加速机制的结构要素第160-164页
  (二) 动力缓冲机制的结构要素第164-169页
 三、德育联动动力机制的功能分析第169-173页
  (一) 德育联动动力机制是德育形成和发展的整合机制第169-170页
  (二) 德育联动动力机制保持德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合理张力第170-173页
第五章 德育动力机制运行的基本规律第173-200页
 一、德育动力机制与德育动力盈亏的演变规律第173-183页
  (一) 德育动力盈余及其体现第173-179页
  (二) 德育动力亏损及其体现第179-182页
  (三) 德育动力机制作用下德育动力盈亏的演变规律第182-183页
 二、德育动力机制与德育正负动力的演变规律第183-186页
  (一) 德育正向动力及其体现第183-184页
  (二) 德育负向动力及其体现第184-185页
  (三) 德育动力机制作用下德育正负动力的演变规律第185-186页
 三、德育动力机制与德育动力增减的演变规律第186-200页
  (一) 德育增量动力及其体现第186-193页
  (二) 德育动力变异及其体现第193-196页
  (三) 德育动力机制作用下德育动力增减的演变规律第196-200页
第六章 德育动力机制的建构第200-238页
 一、德育动力机制构建的目的第200-205页
  (一) 德育异化与人的异化的双向扬弃第200-201页
  (二) 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的双向互动第201-203页
  (三) 人的全面发展与德育文化的双向互促第203-205页
 二、德育动力机制构建的基础第205-213页
  (一) 尊重人的存在和主体性第205-206页
  (二) 回归生活世界第206-211页
  (三) 导引终极关怀第211-213页
 三、德育动力机制构建的路径第213-238页
  (一) 主体维度的建构路径第214-217页
  (二) 利益维度的建构路径第217-221页
  (三) 价值维度的建构路径第221-228页
  (四) 制度维度的建构路径第228-238页
结语第238-240页
参考文献第240-253页
致谢第253-2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255-256页

论文共2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研究
下一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