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工作假说及研究目标 | 第18页 |
·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可能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工业化 | 第22-24页 |
·国内外关于工业化的概念 | 第22-23页 |
·工业化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新型工业化 | 第24-30页 |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 | 第24-25页 |
·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 第26-30页 |
第三章 中国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 | 第30-39页 |
·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0-31页 |
·可比性原则 | 第30页 |
·可行性原则 | 第30-31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31页 |
·综合性原则 | 第31页 |
·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测度的方法 | 第31-32页 |
·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2-33页 |
·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测度指标的选择依据 | 第33-39页 |
·反映工业化水平的指标 | 第33-34页 |
·反映工业科技含量的指标 | 第34页 |
·反映工业经济效益的指标 | 第34-35页 |
·反映资源与环境状况的指标 | 第35-36页 |
·反映人力资源利用的指标 | 第36-37页 |
·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指标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中国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测度 | 第39-44页 |
·中部地区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39页 |
·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9-40页 |
·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测度 | 第40-44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 | 第44-52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44-47页 |
·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 第44-45页 |
·中部地区内部新型工业化水平差距较大 | 第45页 |
·中部地区内部新型工业化水平差距处在不断变化当中 | 第45-47页 |
·加快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 | 第47-52页 |
·针对表现突出城市和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制定相应对策 | 第47-50页 |
·充分考虑周边因素影响,加强与东西部地区的联系 | 第50页 |
·时刻关注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和政策因素影响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文章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表 | 第56-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