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3-3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21页 |
·分析竞争优势来源 | 第14-15页 |
·制造差距的最后一项资源 | 第15-16页 |
·竞争优势根源——人力资源 | 第16-17页 |
·人力资源与内隐知识 | 第17-18页 |
·促成隐性资源显性化的“场”——bar | 第18-19页 |
·团队与组织 | 第19-21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1-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1-23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8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论文框架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26-28页 |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28-31页 |
·科学界定了知识型团队中隐性人力资源的概念和内涵 | 第28-29页 |
·系统提出了源于探索性学习、组织学习、实践中学等学习理论的团队中隐性人力资源形成机理 | 第29页 |
·系统分析了隐性人力资源形成的制约因素 | 第29页 |
·系统分析了隐性人力资源转化的制约因素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隐性人力资源概念与发展 | 第31-57页 |
·人力资源相关概念研究 | 第31-38页 |
·国外关于人力资源概念研究 | 第31-34页 |
·国内关于人力资源概念研究 | 第34-35页 |
·人力资源类型研究 | 第35-38页 |
·隐性人力资源相关研究 | 第38-49页 |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 第38-43页 |
·隐性人力资源概念 | 第43-45页 |
·经济学视角看隐性人力资源 | 第45-46页 |
·高级管理者的隐性人力资源 | 第46页 |
·科研团队中知识型人才隐性人力资源 | 第46-49页 |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 第49-54页 |
·个体资源与组织资源 | 第49-50页 |
·国外、国内关于组织资本理论研究的6 类观点 | 第50-53页 |
·个人与组织——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 第53-54页 |
·研究空白点 | 第54-57页 |
·界定团队中人才隐性人力资源的内涵及外延 | 第55页 |
·分析隐性人力资源形成影响因素,探讨隐性人力资源形成路径 | 第55页 |
·探讨隐性人力资源组织化路径,强化团队竞争优势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团队隐性人力资源形成与转化概念及假设关系 | 第57-75页 |
·研究重点与概念 | 第57-61页 |
·研究重点 | 第57-59页 |
·资源形成的概念示意模型 | 第59-61页 |
·隐性人力资源形成的变量及其假设关系 | 第61-69页 |
·辨析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概念 | 第61-63页 |
·资源统计变量及其假设关系 | 第63-64页 |
·资源形成的行为变量及其假设关系 | 第64-66页 |
·资源形成的动机变量及其假设关系 | 第66-68页 |
·本节提出的假设关系总结 | 第68-69页 |
·隐性人力资源转化的变量及其假设关系 | 第69-75页 |
·资源转化的调节变量 | 第69-70页 |
·资源转化的动机变量及其假设关系 | 第70-73页 |
·资源转化的行为变量及其假设关系 | 第73-74页 |
·本节提出的假设关系总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科研团队隐性人力资源形成机理 | 第75-95页 |
·组织学习与个人学习 | 第75-80页 |
·两类学习的概念 | 第75-77页 |
·组织学习类型 | 第77-80页 |
·源于探索性学习的团队隐性人力资源形成机理 | 第80-82页 |
·挖掘性与探索性学习 | 第80-81页 |
·探索性学习与团队隐性人力资源形成 | 第81-82页 |
·源于非正式学习的团队中隐性人力资源形成机理 | 第82-87页 |
·正式与非正式学习 | 第82-84页 |
·非正式学习的效率与途径 | 第84-86页 |
·源于非正式学习的团队中隐形人力资源形成机理 | 第86-87页 |
·源于“实践中学”的团队隐性人力资源形成机理 | 第87-95页 |
·隐性人力资源的获取路径 | 第88-89页 |
·“实践中学”获取隐性人力资本的机理分析 | 第89-91页 |
·源于知识提升和知识扩散维度的团队中隐性人力资源形成示意模型 | 第91-93页 |
·实践中学的影响因素与团队隐性人力资源形成机理 | 第93-95页 |
第五章 团队隐性人力资源转化机理 | 第95-109页 |
·探讨源于SECI 模型的团队隐性人力资源转化机理 | 第95-98页 |
·隐性知识转化的SECI 模型 | 第95-96页 |
·SECI 模型评价及分析 | 第96-97页 |
·团队及组织机构隐性人力资源转化机理示意模型 | 第97-98页 |
·团队中隐性人力资源转化模式与实现机制 | 第98-106页 |
·团队中隐性人力资源转化模式 | 第98-100页 |
·团队中隐性人力资源转化实现机制 | 第100-106页 |
·团队隐性人力资源转化案例分析 | 第106-109页 |
第六章 隐性人力资源形成及转化制约因素剖析 | 第109-118页 |
·隐性人力资源形成制约因素 | 第109-110页 |
·隐性人力资源形成过程的特点 | 第109页 |
·团队隐性人力资源形成过程的制约因素 | 第109-110页 |
·隐性人力资源转化制约因素剖析 | 第110-118页 |
·知识资源自身粘滞程度制约 | 第111-112页 |
·不同转化途径的粘滞程度制约 | 第112-114页 |
·资源主体意愿制约 | 第114-116页 |
·对积累沉淀形成组织资源认识盲区的制约 | 第116-118页 |
第七章 促进隐性人力资源形成与转化的对策建议 | 第118-134页 |
·构建适宜孵化隐性人力资源的环境 | 第118-124页 |
·构建学习型组织 | 第118-120页 |
·在学习型组织中整合非正式学习 | 第120-124页 |
·构建促进资源转化的有效激励 | 第124-130页 |
·职业发展激励 | 第124-126页 |
·柔性激励 | 第126-130页 |
·团队资源融通管理 | 第130-134页 |
·融通管理资源的动力 | 第130-132页 |
·推进组织内资源融通管理,实现人脑联网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作者简介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