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辫委员会签名表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长期定位试验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农田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 | 第20-23页 |
·农田生态系统磷循环与磷平衡 | 第23-25页 |
·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未来发展趋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试验数据来源 | 第29-38页 |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1-32页 |
·自然资源 | 第31页 |
·粮食生产与施肥 | 第31-32页 |
·长期定位试验设置 | 第32-38页 |
·郑州站试验设置 | 第32-35页 |
·曲周试验站长期氮磷配施试验 | 第35-36页 |
·禹城站水肥试验设置 | 第36-38页 |
第三章 APSIM 模型养分循环过程与模拟构建 | 第38-49页 |
·APSIM 模型的结构和功能 | 第38-39页 |
·APSIM 模型基本结构 | 第38-39页 |
·APSIM 模型的特点 | 第39页 |
·APSIM 模型对氮磷养分的模拟过程 | 第39-44页 |
·APSIM_SoilN 模块结构与功能 | 第39-41页 |
·SoilP 模块的结构与功能 | 第41-43页 |
·SurfaceOM 的模块的运行机理 | 第43-44页 |
·小麦、玉米模块中氮、磷的吸收过程与机理 | 第44-46页 |
·土壤供氮模拟 | 第44-45页 |
·作物需氮模拟 | 第45页 |
·作物含氮 | 第45-46页 |
·APSIM 模型模拟华北平原养分循环的构建与实现 | 第46-49页 |
·养分循环模拟APSIM 模型的结构 | 第46页 |
·气象模块 | 第46页 |
·管理措施模块 | 第46页 |
·模型的初始化 | 第46-47页 |
·模拟时间 | 第47-49页 |
第四章 APSIM 模型在华北平原的测试与适应性分析 | 第49-71页 |
·模型测试(Test)的原理与方法 | 第49-50页 |
·模型测试的原理 | 第49-50页 |
·测试结果的评价方法 | 第50页 |
·APSIM 模型的参数校正 | 第50-60页 |
·作物生育期校正 | 第50-53页 |
·作物生物量校正 | 第53页 |
·作物产量校正 | 第53-55页 |
·作物含氮量、含磷量的校正 | 第55-57页 |
·土壤参数 | 第57-58页 |
·作物-土壤参数 | 第58-59页 |
·施肥以外作物-土壤系统中的氮投入及支出的估算 | 第59-60页 |
·APSIM 模型在华北平原的多点验证 | 第60-69页 |
·在曲周点的验证 | 第60-62页 |
·在禹城点的验证 | 第62-64页 |
·在郑州点的验证 | 第64-6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9-71页 |
第五章 长期定位肥料试验农田生产力与氮磷平衡分析 | 第71-85页 |
·计算与统计分析方法 | 第71-72页 |
·养分利用率的计算指标 | 第71-72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72页 |
·模拟数据的获得 | 第72页 |
·模拟潜在生物量与潜在产量 | 第72页 |
·模拟养分的最大吸收量 | 第72页 |
·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配比下作物生产力的变化 | 第72-75页 |
·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生物量与产量的影响 | 第72-74页 |
·不同施肥处理作物产量与潜在生产力之间的差异 | 第74-75页 |
·15 年间作物生物量与产量的变异系数比较 | 第75页 |
·作物氮磷养分需求量 | 第75-76页 |
·不同处理的养分利用效率分析 | 第76-78页 |
·不同处理氮肥利用效率的比较 | 第76-77页 |
·不同处理磷肥利用效率的比较 | 第77-78页 |
·不同处理土壤氮磷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 第78-83页 |
·长期施肥的不同处理土壤氮素的变化 | 第78-80页 |
·不同施肥处理硝态在土壤中的积累与分布 | 第80-81页 |
·长期施肥不同处理土壤磷素的变化 | 第81-82页 |
·长期施肥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 第82-83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83-85页 |
第六章 长期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氮磷平衡模拟分析 | 第85-101页 |
·不同农田管理措施的设置 | 第85-86页 |
·不同农田管理措施设置依据 | 第85页 |
·田间管理方式的设置方案 | 第85-86页 |
·模型的设置与模拟的实现 | 第86页 |
·农田生产力与氮素平衡对长期(1961 年-2007 年)不同氮肥管理水平的响应 | 第86-90页 |
·农田生产力对不同氮水平长期施肥的响应 | 第86-88页 |
·不同施氮水平下作物吸氮的响应 | 第88-89页 |
·土壤中氮的累积 | 第89-90页 |
·农田生产力与磷素平衡对长期(1961 年-2007 年)不同磷肥管理水平的响应 | 第90-93页 |
·作物生产力和吸磷量对长期不同施磷条件下的响应 | 第90-92页 |
·不同施磷条件下土壤有效磷积累的变化 | 第92-93页 |
·秸秆还田对作物生产以及土壤氮磷平衡的影响 | 第93-96页 |
·农田生产力对长期不同秸秆还田管理措施的响应 | 第93-94页 |
·土壤氮矿化对长期秸秆还田管理措施的响应 | 第94-95页 |
·不同秸秆还田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 第95-96页 |
·长期施肥对NO_3~--N 淋溶的影响 | 第96-99页 |
·氮素的淋溶损失 | 第96-98页 |
·降水对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 | 第98-9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99-101页 |
第七章 华北平原区域尺度氮磷平衡模拟 | 第101-110页 |
·区域数据的收集和参数的输入 | 第101-102页 |
·气象数据 | 第102页 |
·土壤数据 | 第102页 |
·肥料施用数据 | 第102页 |
·管理措施 | 第102页 |
·区域尺度上的验证 | 第102-104页 |
·区域尺度上氮素累积和淋溶 | 第104-106页 |
·区域氮肥施用量和土壤全氮含量 | 第104-105页 |
·区域NO_3~--N 累积量和淋溶量 | 第105-106页 |
·区域尺度上磷素的累积 | 第106-107页 |
·不同施肥情景分析 | 第107-10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08-11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0-114页 |
·结论 | 第110-111页 |
·本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4页 |
附表 | 第124-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作者简介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