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4-17页 |
| ·预应力锚索桩板墙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 ·预应力锚索桩板墙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预应力锚索桩板墙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工作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分离式预应力锚索桩板墙的现场试验 | 第18-29页 |
| ·试验工点概况 | 第18-25页 |
| ·试验工点一 | 第18-20页 |
| ·试验工点二 | 第20-22页 |
| ·试验工点三 | 第22-23页 |
| ·试验工点四 | 第23-25页 |
| ·试验内容和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 ·桩身钢筋应力 | 第25页 |
| ·桩身位移 | 第25页 |
| ·锚索拉力 | 第25页 |
| ·土压力 | 第25-26页 |
| ·实验工况划分及实验过程 | 第26-29页 |
| ·实验工况划分 | 第26-27页 |
| ·试验过程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分离式预应力锚索桩板墙的实验结果分析研究 | 第29-67页 |
| ·AI工况力学特性分析 | 第29-38页 |
| ·AI工况填土土压力变化规律 | 第29-32页 |
| ·AI工况桩身截面弯矩变化规律 | 第32-33页 |
| ·AI工况桩身位移随填土高度的变化规律 | 第33页 |
| ·AI工况受力模式及设计计算方法验证 | 第33-38页 |
| ·B工况力学特性 | 第38-46页 |
| ·B工况填土土压力增量随锚索拉力的变化规律 | 第38-39页 |
| ·B工况桩身截而弯矩增量随锚索拉力的变化规律 | 第39-40页 |
| ·B工况桩身位移增量随锚索拉力的变化规律 | 第40-41页 |
| ·B工况锚索拉力的相互影响 | 第41-43页 |
| ·B工况受力模式及设计计算方法验证 | 第43-46页 |
| ·A(除A_1)工况力学特性 | 第46-54页 |
| ·A(除A_1)工况填土土压力增量和锚索拉力增量之间关系 | 第46-49页 |
| ·A(除A_1)工况桩身截面弯矩随填土高度的变化规律 | 第49-50页 |
| ·A(除A_1)工况桩身位移增量随填土高度的变化规律 | 第50-51页 |
| ·A(除A_1)工况受力模式及设计计算方法验证 | 第51-54页 |
| ·C工况力学特性 | 第54-64页 |
| ·C工况土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55-57页 |
| ·C工况桩身截面弯矩及其增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57-59页 |
| ·C工况桩身位移(增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59-60页 |
| ·C工况锚索拉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60-63页 |
| ·C工况受力模式及设计计算方法验证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 ·最不利工况 | 第64页 |
| ·最佳受力状态 | 第64-65页 |
| ·预应力锚索的作用 | 第65页 |
| ·锚索初始预应力的确定 | 第65-66页 |
| ·高轻型预应力锚索桩板墙的合理高度 | 第66-67页 |
| 第四章 预应力锚索桩板墙设计计算方法探讨 | 第67-85页 |
| ·土压力的确定 | 第67-70页 |
| ·传统土压力的确定 | 第67页 |
| ·本试验中土压力的确定方法 | 第67-70页 |
| ·传统预应力锚索桩板墙的结构计算方法 | 第70-73页 |
| ·悬臂桩法 | 第70页 |
| ·桩锚部分位移协调法 | 第70-72页 |
| ·变形约束地基系数法 | 第72-73页 |
| ·弹性桩的计算 | 第73-79页 |
| ·用m法计算弹性桩 | 第74-76页 |
| ·用K法计算弹性桩 | 第76-77页 |
| ·当滑面处抗力不为零时的处理方法 | 第77-79页 |
| ·基于VISUAL BASIC的内力计算程序 | 第79-81页 |
| ·计算实例 | 第81-84页 |
| ·工程概况 | 第81页 |
| ·桩的设计 | 第81-82页 |
| ·外力计算 | 第82页 |
| ·受荷段桩身内力计算 | 第82页 |
| ·锚固段桩侧应力及内力计算 | 第82-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85-87页 |
| ·主要结论 | 第85页 |
| ·进一步的工作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附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