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脂肪族化合物(无环化合物)的生产论文--脂肪族醇(醇、羟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论文--脂肪族醇论文

红麻骨纤维质转化燃料乙醇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1-16页
ABSTRACT第16-20页
第一章 综述第20-49页
 1 燃料乙醇概况第20-21页
   ·国内外燃料乙醇的发展第20-21页
   ·燃料乙醇的原料选择第21页
 2 纤维质原料的组成第21-23页
   ·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第22页
   ·半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第22页
   ·木质素的结构与性质第22-23页
 3 纤维质原料的水解处理工艺第23-26页
   ·酸水解工艺第23-25页
     ·浓酸水解第23-24页
     ·稀酸水解第24-25页
   ·酶水解工艺第25-26页
 4. 燃料乙醇酶水解工艺中纤维质原料的预处理第26-32页
   ·物理法预处理第26-28页
     ·机械粉碎法第26-27页
     ·高温液态水处理法第27页
     ·热裂解法第27-28页
   ·化学法预处理第28-30页
     ·酸处理法第28页
     ·碱处理法第28-29页
     ·氧化处理第29页
     ·有机溶剂处理第29-30页
   ·物理-化学处理法第30-31页
     ·蒸汽爆破法第30-31页
     ·氨纤维爆裂法第31页
   ·生物预处理法第31-32页
 5. 纤维素酶第32-39页
   ·纤维素酶的性质第32-33页
   ·纤维素酶的分子结构第33-35页
   ·纤维素酶的生产第35-39页
     ·纤维素酶的生产菌种第35页
     ·纤维素酶的生产工艺第35-37页
     ·纤维素酶的分子改造第37-39页
 6. 木糖发酵第39-42页
   ·木糖发酵菌种及产乙醇的机理第39-40页
     ·利用木糖发酵产乙醇的菌种第39页
     ·木糖发酵产乙醇的机理第39-40页
   ·木糖发酵的基因工程菌第40-42页
     ·木糖发酵重组细菌的构建第40-41页
     ·酵母菌的木糖代谢工程改造第41-42页
 7 基于酶水解的燃料乙醇生产工艺第42-45页
   ·分别水解和发酵工艺第43-44页
   ·同时糖化和发酵工艺第44页
   ·同时糖化和共发酵工艺第44-45页
   ·联合生物加工工艺第45页
 8 红麻的综合利用第45-47页
 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47-49页
   ·研究目的第47页
   ·研究意义第47页
   ·立论依据第47-48页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48-49页
第二章 理化法预处理红麻秸秆发酵转化燃料乙醇第49-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9-52页
   ·实验材料第49页
   ·培养基第49-50页
   ·菌种制备第50页
   ·红麻秸秆的预处理第50页
   ·红麻秸秆的酶促水解第50页
   ·同步糖化发酵第50-51页
   ·分析方法第51-52页
     ·秸秆成分分析第51页
     ·还原糖测定第51页
     ·乙醇测定第51-52页
     ·数据处理第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55页
   ·不同处理方法对红麻秸秆组分变化的影响第52-53页
   ·处理方法和纤维素酶添加量对红麻秸秆的酶促水解的影响第53-55页
   ·红麻秸秆同步糖化发酵制备乙醇第55页
 3 讨论第55-57页
   ·红麻秸秆预处理方法的选择第55-56页
   ·红麻秸秆的同步糖化发酵产乙醇第56-57页
 4 小结第57-58页
第三章 生物法预处理红麻秸秆发酵转化燃料乙醇第58-6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8-62页
   ·材料第58页
   ·培养基第58-59页
   ·菌种制备第59页
   ·红麻秸秆的生物预处理第59页
   ·红麻秸秆纤维质的酶促水解第59-60页
   ·红麻秸秆的同步糖化发酵第60页
   ·分析方法第60-62页
     ·秸秆成分分析第60页
     ·还原糖测定第60-61页
     ·乙醇测定第61页
     ·酶活测定第61-6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2-66页
   ·微生物法预处理对红麻秸秆成分的影响第62-63页
   ·微生物法预处理对红麻秸秆的酶促水解的影响第63-64页
   ·P.sajor-caju 培养物粗提酶液对红麻秸秆的预处理效果第64-65页
   ·红麻秸秆同步糖化发酵制备乙醇第65-66页
 3 讨论第66-68页
   ·红麻纤维质的微生物法预处理第66-67页
   ·预处理方法的不足之处及改进第67-68页
   ·预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第68页
 4 小结第68-69页
第四章 红麻纤维质降解菌的选育及发酵特性第69-8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9-72页
   ·材料第69-70页
     ·菌源第69页
     ·红麻秸秆样品第69页
     ·培养基第69-70页
   ·纤维素酶高产菌的筛选第70页
   ·纤维素酶粗酶液的制备第70页
   ·纤维素酶高产菌的诱变选育第70-71页
     ·孢子悬浮液制备第70页
     ·紫外诱变第70-71页
     ·化学试剂诱变第71页
     ·复筛第71页
   ·纤维素酶高产菌的发酵特性第71页
   ·酶活力测定第71-7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2-85页
   ·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筛选第72-74页
   ·菌株HC-35 的初步鉴定第74-75页
   ·纤维素酶高产菌Trichoderma sp. HC-35 的诱变选育第75-76页
   ·产酶培养基成分对MHC-18 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第76-79页
     ·培养基中碳源种类对MHC-18 产酶的影响第76-77页
     ·培养基中氮源对MHC-18 产酶的影响第77-78页
     ·培养基中无机盐对MHC-18 产酶的影响第78-79页
   ·发酵条件对MHC-18 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第79-82页
     ·培养时间对MHC-18 产酶的影响第79-80页
     ·培养温度对MHC-18 产酶的影响第80页
     ·培养基起始pH 对MHC-18 产酶的影响第80-81页
     ·培养基湿度(固液比)对MHC-18 产酶的影响第81-82页
     ·接种量对MHC-18 产酶的影响第82页
   ·MHC-18 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研究第82-85页
     ·MHC-18 纤维素酶活性第82-83页
     ·温度对MHC-18 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第83-84页
     ·pH 对MHC-18 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第84页
     ·MHC-18 纤维素酶的贮存稳定性第84-85页
 3 讨论第85-88页
   ·关于红麻纤维质高效降解菌的筛选第85-86页
   ·关于红麻纤维质高效降解菌的诱变选育第86-87页
   ·关于MHC-18 固态发酵及其酶学性质第87-88页
 4 小结第88-89页
第五章 红麻纤维质混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研究第89-10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9-91页
   ·红麻秸秆样品制备第89页
   ·培养基第89页
   ·孢子悬浮液制备第89-90页
   ·固态混菌发酵产纤维素酶第90页
   ·酶活力测定第90-91页
   ·数据处理第9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1-100页
   ·A. niger 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第91-92页
     ·A. niger 纤维素酶的活性第91页
     ·温度对A. niger 纤维素酶β-glucosidase 活性的影响第91-92页
     ·pH 对A. niger 纤维素酶β-glucosidase 活性的影响第92页
   ·MHC-18 与A. niger 纤维素酶的生长相容性第92-93页
   ·MHC-18 与A. niger 的固态混菌发酵第93-100页
     ·MHC-18 与A. niger 的接种时间对固态混菌发酵产酶的影响第93-95页
     ·MHC-18 与A. niger 固态混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第95-100页
 3 讨论第100页
 4 小结第100-102页
第六章 木糖发酵菌种的选育及发酵特性研究第102-11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2-104页
   ·材料第102-103页
     ·菌源第102页
     ·培养基第102-103页
   ·木糖发酵菌的筛选流程第103页
   ·生长曲线测定第103页
   ·耐酒精性测定第103-104页
   ·木糖发酵菌的发酵第104页
   ·分析方法第104页
     ·木糖测定第104页
     ·乙醇测定第10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4-110页
   ·木糖发酵菌种的分离筛选第104-106页
   ·木糖发酵菌RX-8 的生长曲线第106页
   ·木糖发酵菌RX-8 的耐酒精度测定第106-107页
   ·木糖发酵菌RX-8 的发酵条件第107-110页
     ·发酵时间对木糖发酵菌RX-8 发酵的影响第107页
     ·发酵温度对木糖发酵菌RX-8 发酵的影响第107-108页
     ·溶氧量对木糖发酵菌RX-8 发酵的影响第108页
     ·培养基中木糖浓度对木糖发酵菌RX-8 发酵的影响第108-109页
     ·木糖发酵菌RX-8 的葡萄糖发酵能力第109-110页
 3 讨论第110页
 4 小结第110-11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1-115页
 1 总结第111-113页
 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第113-114页
 3 展望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7页
附录1. 标准曲线第127-128页
附录2. 常用溶液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莲子淀粉糊特性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魔芋葡甘聚糖螺旋微观构象及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