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明(1368~1663年)论文

明代颁历制度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绪论第13-23页
   ·选题意义第13-15页
   ·研究现状第15-19页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9-23页
     ·史料特色第19-20页
     ·研究方法第20页
     ·研究思路第20-23页
第一章 颁历授“时”新释第23-82页
   ·历日纪年表第23-47页
     ·历日纪年表概述第24-30页
     ·明代追改纪年问题第30-38页
     ·明代改元更化问题第38-47页
   ·历书中之昼夜时刻制度第47-72页
     ·早期历日中的昼夜时刻制度第47-56页
     ·土木之变与明代《大统历》昼夜时刻的变更第56-63页
     ·王朝制度视野下的昼夜时刻第63-72页
   ·重谈颁历授时之意义第72-80页
     ·满清入关之前的颁历问题第72-76页
     ·论“颁正朔”之范畴第76-78页
     ·垄断颁历权之意义第78-80页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二章 明代颁历之仪式第82-107页
   ·明初仪式之确立过程第82-87页
   ·明代颁历仪式流程分析第87-97页
     ·流程划分第88-91页
     ·仪式分析第91-97页
   ·颁历与明代政治生活第97-106页
     ·臣属笔下的颁历仪式第98-100页
     ·君臣互动的场合第100-101页
     ·皇帝颁历不御殿第101-104页
     ·颁历失仪第104-106页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三章 明代颁历分级制度第107-136页
   ·明代王历考第107-119页
     ·大统历日种类考第107-116页
     ·王历实物附考第116-118页
     ·中历考第118-119页
   ·从历注变迁看颁历分级制度之意义第119-126页
     ·元明之际历注演进考第119-122页
     ·王历与洪武封藩第122-123页
     ·永乐钦定《壬遁历》之意义第123-126页
   ·明代颁赐王府历日之方式第126-129页
     ·洪武遣使颁历之制第126-129页
     ·明代颁历王府方式之转变第129页
   ·颁赐王历范围之扩张第129-134页
     ·颁赐藩属国王历第130页
     ·颁赐臣属中历第130-134页
 余论第134-136页
第四章 明代对藩属国颁历——以朝鲜为例第136-170页
   ·两国颁历关系之建立第136-141页
     ·洪武朝颁历关系之变动第137-138页
     ·建文朝颁历局面之打开第138-140页
     ·永乐朝颁历关系成定制第140-141页
   ·明廷颁历朝鲜之形式第141-153页
     ·请历机制第141-143页
     ·李朝领历使节考第143-151页
     ·明使往颁第151-153页
   ·朝鲜的二历并行与趋同第153-166页
     ·自制历日与奉明正朔第153-160页
     ·《大统历》对朝鲜历政的影响第160-166页
   ·明朝颁历朝鲜之后续影响第166-169页
 本章小结第169-170页
第五章 明代历书之发行第170-212页
   ·明代历书发行新方式第170-189页
     ·洪武朝历日工本之免除第171-173页
     ·区域颁历体制第173-175页
     ·印历用料来源问题第175-189页
   ·臣民获历方式第189-196页
     ·京官领历第189页
     ·送历风俗第189-196页
   ·明代历书的地域流动——从地方到中央第196-202页
     ·起因:宣德十年削减历日费第197-198页
     ·“官历私运”成风第198-202页
   ·明代中后期的政策调整第202-210页
     ·从“官历私运”到“官历官运”第202-206页
     ·运历折银第206-208页
     ·裁撤解京历日银及其影响第208-210页
 本章小结及余论第210-212页
第六章 结语第212-221页
   ·多维视野下的颁历授时第212-219页
     ·颁历:科学与社会生活第212-213页
     ·颁历:国家与基层社会第213-219页
   ·明朝颁历制度之时代特征第219-221页
附录:明代颁历制度大事记第221-223页
参考文献第223-23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绩第233-234页
致谢第234-237页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第237页

论文共2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规划法的产生及其机制研究--以德国和美国为中心的标志性考察
下一篇: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病原与宿主互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