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9页 |
符号说明 | 第19-20页 |
前言 | 第20-27页 |
第一部分 左氧氟沙星脂质体的处方筛选及工艺研究 | 第27-41页 |
一.仪器材料 | 第27-28页 |
1.仪器 | 第27页 |
2.材料 | 第27-28页 |
二.方法及结果 | 第28-37页 |
1.方法学考察 | 第28-33页 |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8-32页 |
·左氧氟沙星脂质体的包封率的测定 | 第32-33页 |
2.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33-35页 |
·被动载药法(Passive Loading Method)制备左氧氟沙星脂质体 | 第33-34页 |
·主动载药法(Remote Loading Method)制备左氧氟沙星脂质体 | 第34-35页 |
3.制备工艺的考察 | 第35-36页 |
·透析时间 | 第35页 |
·孵化温度 | 第35-36页 |
·孵化时间 | 第36页 |
4.处方研究 | 第36-37页 |
三.讨论 | 第37-41页 |
第二部分 PEG包衣左氧氟沙星脂质体的处方筛选及工艺研究 | 第41-48页 |
一.仪器材料 | 第41页 |
1.仪器 | 第41页 |
2.材料 | 第41页 |
二.方法及结果 | 第41-46页 |
1.方法学考察 | 第42-44页 |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2-43页 |
·PEG包衣左氧氟沙星脂质体的包封率的测定 | 第43-44页 |
2.PEG2000包衣脂质体处方筛选 | 第44-46页 |
·PEG2000加入方法的考察 | 第44-45页 |
·PEG2000加入浓度的考察 | 第45-46页 |
·PEG2000包衣脂质体的制备工艺 | 第46页 |
三.讨论 | 第46-48页 |
第三部分 未包衣脂质体及PEG包衣脂质体的理化性质及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48-58页 |
一.仪器材料 | 第48页 |
1.仪器 | 第48页 |
2.材料 | 第48页 |
二.方法及结果 | 第48-55页 |
1.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研究 | 第48-54页 |
·脂质体的形态观察 | 第48-49页 |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的测定 | 第49-51页 |
·pH值的测定 | 第51页 |
·体外释放研究 | 第51-54页 |
2.初步稳定性试验 | 第54-55页 |
三.讨论 | 第55-58页 |
第四部分 未包衣脂质体及PEG包衣脂质体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及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动力学研究 | 第58-81页 |
一.仪器材料 | 第58-59页 |
1.仪器 | 第58页 |
2.材料 | 第58-59页 |
3.动物 | 第59页 |
二.方法及结果 | 第59-79页 |
1.家兔血浆中LVFX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9-62页 |
·血浆样品处理 | 第59页 |
·色谱条件 | 第59页 |
·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 | 第59-60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60-61页 |
·家兔血浆精密度试验 | 第61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61-62页 |
2.小鼠组织器官中LVFX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62-69页 |
·组织样品处理 | 第62页 |
·色谱条件 | 第62-64页 |
·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 | 第64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64-65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65-67页 |
·回收率 | 第67-69页 |
3.两种脂质体的家兔体内动物试验研究 | 第69-72页 |
·实验设计 | 第69页 |
·测定方法与结果 | 第69-71页 |
·数据处理 | 第71-72页 |
4.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动力学研究 | 第72-79页 |
·实验设计 | 第72页 |
·测定结果 | 第72-76页 |
·小鼠体内的肺靶向性评价 | 第76-79页 |
三.讨论 | 第79-8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1-85页 |
一、全文结论 | 第81-83页 |
二、创新点 | 第83-84页 |
三、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