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戏剧文学论文--古代戏曲论文

包公戏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绪论第12-21页
 一、选题缘由第12-13页
 二、研究对象第13页
 三、研究现状第13-16页
 四、研究方法第16-17页
 五、创新之点第17-19页
 六、研究意义第19-21页
第一章 包拯之前的清官第21-33页
 第一节 清官的由来第21-28页
  一、"清官"的含义第21-24页
  二、清官产生的原因第24-28页
 第二节 包拯之前的清官特点概述第28-33页
  一、包拯之前清官的特点第28-32页
  二、包拯之前清官的命运第32-33页
第二章 包公其人第33-49页
 第一节 包拯生平概述第33-35页
 第二节 包拯思想评议第35-49页
  一、包拯思想的特点第35-46页
  二、有关包拯的争议第46-49页
第三章 "包公戏"剧目考第49-60页
 第一节 元代"包公戏"剧目第49-53页
  一、元杂剧中现存包公戏十一种第49-52页
  二、元杂剧中佚失包公戏十一种第52-53页
 第二节 明代"包公戏"剧目第53-55页
 第三节 清代"包公戏"剧目第55-57页
 第四节 近代"包公戏"剧目第57-60页
第四章 包公戏中的包公形象第60-94页
 第一节 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第60-74页
  一、包公性格的多元复合第60-64页
  二、包公性格的单一凸显第64-68页
  三、包公形象的神化色彩第68-71页
  四、包公形象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第71-74页
 第二节 明传奇中的包公形象第74-81页
  一、权力的扩大化第76-77页
  二、人性化的复归第77-78页
  三、伦理道德的守卫第78-79页
  四、包公形象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第79-81页
 第三节 清传奇中的包公形象第81-85页
  一、忠臣贤相的典型第81-82页
  二、"刑审"色彩的浓化第82-84页
  三、神助判案的强化第84-85页
 第四节 京剧以及其他地方戏中的包公形象第85-94页
  一、包公戏在京剧及其他地方戏中的发展概观第86-87页
  二、剑指最高统治者第87-89页
  三、为正义而弃亲情第89-91页
  四、神化包公无所不能第91-92页
  五、包公形象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第92-94页
第五章 包公戏的结构特点第94-116页
 第一节 包公戏的引线第94-99页
  一、体现包公戏结构的整一性第94-96页
  二、体现包公戏结构的清晰性第96-98页
  三、体现包公戏结构的细密性第98-99页
 第二节 包公戏的布局第99-106页
  一、以包公的"智"展开情节第100-102页
  二、以情感为中心的布局特色第102-106页
 第三节 包公戏的收煞第106-116页
  一、建立在独特的民族心理基础之上第107-109页
  二、戏曲的教化功能所在第109-111页
  三、草原文化的影响第111-116页
第六章 包公戏的语言特点第116-135页
 第一节 包公的唱白第116-122页
  一、义正词严第116-119页
  二、浑厚亲切第119-120页
  三、幽默风趣第120-122页
 第二节 贪官的唱白第122-127页
  一、蛮横跋扈,粗俗浅陋第122-124页
  二、反复无常第124-125页
  三、尤多科浑第125-127页
 第三节 苦主的唱白第127-135页
  一、质朴真挚第127-129页
  二、简洁明快第129-131页
  三、苦中科诨第131-135页
第七章 包公戏与其它包公题材的文学作品第135-154页
 第一节 包公戏与宋元说唱文学第135-143页
  一、元代包公戏与勾栏瓦舍第135-136页
  二、元代包公戏与口头说唱文学第136-139页
  三、元代包公戏与宋元话本第139-143页
 第二节 包公戏与《百家公案》第143-149页
  一、《百家公案》在包公文学中的重要地位第143-144页
  二、《百家公案》与包公戏的关系第144-149页
 第三节 包公戏与《三侠五义》第149-154页
  一、《三侠五义》概说第149-151页
  二、《三侠五义》与包公戏第151-154页
第八章 包公戏的文化意蕴第154-168页
 第一节 包公戏的地域文化特征第154-168页
  一、戏曲的南北差异第155-156页
  二、包公戏的南北差异第156-159页
  第二节 包公戏与民间鬼神信仰第159页
  一、古希腊之神与包公的神化第159-160页
  二、中国古代的民间鬼神信仰与包公的神化第160-168页
第九章 包公戏的影响第168-182页
 第一节 包公戏的现实意义第168-177页
  一、依法治国与包公精神第168-173页
  二、反腐倡廉与包公精神第173-177页
 第二节 包公戏研究前瞻第177-182页
  一、包公戏艺术形式研究第177-180页
  二、包公戏是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第180-182页
结论第182-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189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89-190页
致谢第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教合一”与宋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呈现
下一篇:《管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