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六科行政监控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6页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14-22页 |
|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4-18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8-22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22-34页 |
| ·著作 | 第22-27页 |
| ·论文 | 第27-31页 |
| ·研究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 第34-46页 |
| ·基本理论 | 第34-41页 |
| ·研究方法 | 第41-44页 |
| ·研究框架 | 第44-46页 |
| 第二章 六科制度沿革与演变 | 第46-90页 |
| 第一节 从给事中到六科给事中 | 第46-58页 |
| ·给事中之历史沿革 | 第46-52页 |
| ·明代的六科给事中 | 第52-58页 |
| 第二节 清代六科制度的衍变 | 第58-67页 |
| ·入关前的初建 | 第58-59页 |
| ·入关后因袭明制 | 第59-62页 |
| ·清前期六科演变过程 | 第62-67页 |
| 第三节 清代六科的定制 | 第67-90页 |
| ·六科人员编制 | 第68-70页 |
| ·六科职掌 | 第70-86页 |
| ·六科职权界定 | 第86-90页 |
| 第三章 清六科参与朝政 | 第90-119页 |
| 第一节 参与中枢决策 | 第90-102页 |
| ·中枢辅政机构 | 第90-92页 |
| ·六科参加的中枢会议 | 第92-96页 |
| ·参与决策的效果分析 | 第96-102页 |
| 第二节 参与及监控朝政 | 第102-112页 |
| ·封驳权的使用 | 第102-104页 |
| ·注销权的使用 | 第104-106页 |
| ·抄录史书权的应用 | 第106-112页 |
| 第三节 反馈监控信息 | 第112-119页 |
| ·六科监控反锁的方式 | 第112-116页 |
| ·六科监控反馈的效果 | 第116-119页 |
| 第四章 清六科政务监控职能 | 第119-153页 |
| 第一节 吏科监控的政务 | 第119-125页 |
| ·监控吏部铨选与考课 | 第119-122页 |
| ·其他政务的参与 | 第122-125页 |
| 第二节 户科监控的政务 | 第125-132页 |
| ·监控财政政务 | 第125-129页 |
| ·其他政务的参与 | 第129-132页 |
| 第三节 礼科监控的政务 | 第132-137页 |
| ·监控礼部的政务 | 第132-135页 |
| ·其他政务的参与 | 第135-137页 |
| 第四节 兵科监控的政务 | 第137-142页 |
| ·监控兵部政务 | 第137-139页 |
| ·其他政务的参与 | 第139-142页 |
| 第五节 刑科监控的政务 | 第142-149页 |
| ·监控刑部及法司的政务 | 第143-146页 |
| ·其他政务的参与 | 第146-149页 |
| 第六节 工科监控的政务 | 第149-153页 |
| ·监控工部政务 | 第150页 |
| ·其他政务的参与 | 第150-153页 |
| 第五章 清六科行政监控机制评析 | 第153-185页 |
| 第一节 清代六科行政监控体系制度分析 | 第153-165页 |
| ·行政监控体系的构成 | 第153-155页 |
| ·事前监察及参与决策 | 第155-158页 |
| ·监控政策执行求效果 | 第158-163页 |
| ·因反馈信息而调整行政 | 第163-165页 |
| 第二节 清代六科行政监控机制绩效分析 | 第165-174页 |
| ·整肃与败坏吏治 | 第166-168页 |
| ·沟通与闭塞舆情 | 第168-171页 |
| ·建言立法与败法 | 第171-174页 |
| 第三节 清代六科行政监控机制的评价 | 第174-185页 |
| ·行政监控与政治秩序 | 第174-181页 |
| ·行政监控的利弊得失 | 第181-185页 |
| 结束语 | 第185-188页 |
| 征引文献 | 第188-194页 |
| 致谢 | 第194-195页 |
| 附录A: 六科职掌条目及变化 | 第195-223页 |
| 附录B: 顺治朝六科参与行政监控方式表 | 第223-239页 |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39页 |